2012/08/31

選舉論壇



我不喜歡在 Blogger 當中談政治,這一點我以前已經說了,那時應該是特首選舉的前夕。梁振英上任兩個月,從前對他還有一絲希望的市民應該不能再自欺欺人,單是國民教育足以動搖了不少人的立場。適逢立法會選擇倒數 10 日,繼續破例在這裡多談政治。

距離99日立法會選舉愈來愈近,不同政黨參選人的黑材料陸陸續續被公開,各電視台主辦的選舉論壇從政治討論變成政見不同人士互相指摘與攻擊的場地。

一開始各候選人自我介紹的時候還能保持應有的風度,但一進入互相質詢的環節時各路人馬頓時拋下包袱來一場龍爭虎鬥,有些候選人被質疑初時依然保持笑容,但後期已經失去理性面紅耳赤地不斷為自己辯護,發問者與回答者兩把聲音同時從電視發出,結果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聽得一頭霧水。

 縱然質詢環節有時演變成潑婦罵街互相謾罵,但這一節卻是整個選舉論壇精彩之處。若然節目只需要這班高學歷或富有從政經驗的參選人在台前以幾分鐘介紹自己的理念政綱,他們能把一早寫好的演講稿以抑揚頓挫的聲調一字不漏背出,然後獲得選民的支持,可是我們並不需要演講家。而在互相質詢的對話當中,不少市民不了解不清楚的事都被政治對手一一數出,以往在立法會中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棄權什麼一一被重提,政績過錯被人肆無忌旦地提出攻擊。無論口中說得多漂亮政綱寫得多動人,那一刻只會被對手攻擊得無所遁形。不能否認謾罵文化不應該提倡,但是若然從這環節中能讓選民以多角度了解一個參選人,那麼這場爭論便開始得有意思。當然每一位候選人寄來家中的政綱值得一看,但是所謂紙上談兵說到底只是一份宣傳刊物,倒不如花點時間把各台的選舉論壇看一遍,再思想這一票究竟交在誰的手中。


女朋友.男朋友 GF*BF


我盡刻意不透露電影的特別,但若然仍留下珠絲馬跡請見諒。

在電影院遇上了一個特別的故事,這特別源於事前沒有對電影作出了解而產生,當然導演在前半部份刻意的穩瞞也讓這特別在後半部分才慢慢浮現。

《女朋友.男朋友》是一齣很地道的台灣電影,電影夾雜著台灣國語與台語,故事背景橫跨1985 至 2012 年,以 1990年台灣的野百合運動為轉拭點。香港觀眾對台灣歷史未必熟悉未必理解事情始末,或只能當成一場學生運動進行。故事以 1985 年開始,張孝全飾演的陳忠良、桂綸鎂飾演的林美寶和鳳小岳飾演的黃心仁同讀一間高中,對民主進行嚮往並以對抗教官的行動結束他們的高中時代。在那場學校的抗爭中,一直喜歡陳忠良的林美寶終於接受了黃心仁的追求。

1990 年,黃心仁投身在民主運動中並在野百合運動中站台演講,而陳忠良和林美寶二人在台下參與集會。在那場運動以後,三人的關係徹底地改變,林美寶發現黃心仁有第三者而分手,陳忠良亦認清自己的路向。在此以後,三人的關係無復以前,林當了黃的情婦,而陳亦與他們疏遠,但因一次舊同學的婚宴,他們三人再次走在一起。這一次三人重聚,三人的關係再起一次變化,林雖然懷有黃的骨肉但仍與黃分手,而陳亦放棄他的生活。

電影的結局沒有明顯的交代三人的關係,但陳成了林所誕的孖女的爸爸,彷彿一切盡在不言中。從這小小的提示,他們三人的關係淡淡地被交代,同時使陳回想起從前很多的種種。這樣的結局對三人來說未必是最好,但對陳來說這也許是一種解脫。

張孝全配桂綸鎂已經令人期待,加上鳳小岳的三人組合頗為新鮮。張孝全再次挑戰這類角色,行為投足滲著獨特的味道;桂綸鎂一如以往的表現,沒有太大的驚喜;鳳小岳表現中規中矩,偶爾散發中一種傻氣,但三人表現不如同片的配角張書豪。雖然張孝全與張書豪的角色背景相似,但張孝全的內斂壓抑不及張書豪的自由奔放搶戲,使張書豪在電影中起了一種化學作用。

台灣電影近年在香港起了小旋風,此片成功保持一貫台灣片的風格,看起來自然舒服。導演楊雅喆花了不少心血在電影,期待重現野百合運動佔領中正紀念堂的片段,這段拍得不錯沒有突兀感覺,而開首回憶 1985 年的攀樹片段亦值得一讚,沒有對白只有配樂的片段在1分鐘內把三人的關係淺白地交代亦不俗氣。

當然陳忠良最後在超市的自白力度能夠再重,以致把電影推上高峰。雖然全片著墨於張孝全不少,但對他的內心的描述不夠深入,以致最後理應是頗為傷感的一段顯得比較弱。若然以前能埋下更多的伏線,電影在那幕便能成高潮,可惜現在缺少了一種元素。

總而言之,中等。


2012/08/30

Friends with Kids 盛男借肚孕記


Friends with Kids 是 女主角 Jennifer Westfeldt 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以一對好朋友探討婚姻與養育孩子的問題。Julie ( Jennifer Westfeldt 飾 ) 與 Jason ( Adam Scott 飾) 因著另外四位好朋友先後結婚與生育後產生不同問題而認為婚姻在生育以後是破壞浪漫的主因,繼而二人商討共同養育一個嬰兒但中間沒有婚姻的枷鎖,二人可繼續以前那種追求性與愛的酒色生活。在其他朋友暗中一致看扁的情況下,Julie 與 Jason 於初期做到他們期待的結果,但當Jason 與 Julie 先後與他人約會時,卻發現他們的情感已經慢慢改變。

從內容而言,Friends with Kids 並沒有太大的驚喜,一般而且容易猜透的劇情,幸而對白尚算不太俗套,偶爾亦加插不少笑位,讓人看起來添一份輕鬆感。當然當中二人共同撫養嬰兒但各自各精彩的構思存在道德問題,就如試管嬰兒、代母產子等,電影亦是只是淡化當中所浮現的問題。

至於演員方面,男女主角做得盡力,但火花略嫌不足,相反飾演 Jason 與 Julie 的朋友兼兩子之母 Maya Rudolph 演得最為自然,表演更好。

這電影在我而言並沒有什麼共鳴感,或許在二十多三十歲的一輩看起來感受更深。





2012/08/24

To Rome with Love 情迷羅馬


To Rome with Love 《情迷羅馬》是導演 Woody Allen 情迷歐洲三部曲繼 2008年的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情迷巴塞隆那》、2011年Midnight in Paris 《情迷午夜巴黎》後的最終回。To Rome with Love 與 Midnight in Paris 不約而同以奇遇為主題,但這次幾個在羅馬發生的奇遇顯然不及上輯回到過去的神秘,但電影於幾個奇遇之中不停穿插企圖帶出羅馬獨特的魅力。

Woody Allen 今次在電影中自編自導自演,飾演一個不願退休的劇作家。飛往羅馬與女兒未婚夫家人見面時發現未來親家天生一副好歌喉,他懶理各人反對誓要把未來親家由殯儀館帶到歌劇院。Woody Allen 為自己製作了一個幽默角色,他亦演得恰如其分,他這個單元亦是四個故事中引出觀眾最多笑聲。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故事是一個沒有因由而忽爾成名的普通上班一族 Leopoldo。他如常吃過早餐上班時被一大批記者圍繞,甚至被帶到電視台訪問他今天吃什麼穿了什麼的瑣碎事,一直對他瞅不睬的迷人女秘書等向他自動獻身。當Leopoldo被一群記者包圍時他顯得不耐煩,期待能與家人重過平凡的日子,但有一天記者們發現另一個比他更有趣的普通人,Leopoldo 不再成為眾人焦點,他顯得相對落寞,追問途人有沒有人記得他。這個故事其實頗為有趣,也耐人尋味,與其他幾個故事有顯然的不同。

當然電影中的奇遇並非所有到訪羅馬的人也能體會,但在 Woody Allen 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下,羅馬這個地市的確有點迷人。

Albert Nobbs 艾拔貴性



Albert Nobbs- 三個19世紀的悲劇女角

正當現時到處提倡男女平等,女性能於社會自由生活甚至高調地抱著半裸男朝聖,生於19世紀都柏林的Albert Nobbs只能忍受著社會對女性身份的煎熬。女性主義運動在19世紀的歐洲開始萌芽,但是在多個地方女性依然是男性的附屬品,在社會未得到應有的地位,電影主角Albert Nobbs 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跟據愛爾蘭作家George Moore的原著小說The Singular Life of Albert Nobbs 改篇,加上女主角Glenn Close親自投資兼花費十五年時間籌備,電影Albert Nobbs 終於上映兼在奧斯卡獲得三項提名。電影中,Albert Nobbs 於一間酒店任職侍應,為人細心而得客人賞識 。Albert一直隱藏自己的真正身份,直至一天酒店老闆娘Mrs Baker 安排她與一位油漆工人 Hubert Page同房時被 Hubert發現。在Albert 不斷哀求 Hubert為她保守秘密時,Hubert 亦揭露自己是女兒身的秘密。兩名為了生活而女扮男裝的人相遇為Albert 帶來了巨大的衝擊,Hubert與妻子Cathleen的甜蜜生活使Albert追求與工人Joe Mackins相戀年輕女僕Helen Dawes,期望與她組織家庭。Joe 為了從Albert身上得到好處而慫恿 HelenAlbert約會,他們的三角關係亦把Albert引去一條不歸路。整套電影牽涉不同議題,如性傾向性侵犯未婚懷孕,但重點還是回歸原本探討「性別」。

Albert Nobbs

        作為被視於低等的性別,女性在女性主義運動風行之前一直處於低下的社會地位。Albert Nobbs 生於19世紀一個顯赫家族的情婦家中,母親在Albert還沒有記憶時離世由另一位婦人看顧,年輕時候曾遭性侵犯,為了生存她只好喬裝在一間酒店當侍應。雖然工作穩定但Albert沒有生活,她沒有朋友也活在被揭發的惶恐中,每天只是機械式工作然後回房休息計算她賺下的小費,她人生僅餘的目標只是用她二十多年的積蓄去開一間小店過下半生。與Hubert 的認識使她重新思索生活的意義,她追求Helen是一個突破,那個突破在於她開始期望有一個同伴,電影幾乎肯定她對Helen不是愛慕的追求至少一開始不是,這一點在Albert提出代替CathleenHubert生活以及從Helen的說話中也能證實。至於她後來對Helen是否產生一種愛慕,這一點無法肯定,但肯定的是她對Helen的情感是有所改變,這或許是她一直把Helen列入她美滿生活的藍圖之中。HelenJoe Mackins的欺負在Albert眼中或許成為她美滿人生的阻礙,令她不惜以激烈的行動表達,留下一個悲劇的收場。與Hubert的認識無疑是Albert的轉捩點,為她的生活泛起了漣漪,但同樣引她走了一條不歸路延續了她悲劇的一生。

Hubert Page

         Hubert 的人生與Albert 相似,她逃離被丈夫虐打的家庭後,女扮男裝開展她的人生。Hubert顯然比Albert清楚自己需要的生活,她的角色在電影中是一個啟蒙者。她沒有因為自己的角色而墮入一個孤獨的人生,她有她的家庭與伴侶,她如何向伴侶坦白身份一直是Albert的謎團,但事實上當Albert探訪二人之後心境立刻出現了變化。在Albert的角度,Hubert是幸福,但從Hubert的人生觀之,她的人生也是痛苦。HubertCathleen的家庭成立是由於外間的閒言閒語,成家以後為了鄰舍的目光Hubert在任何時候也把自己當成男人,後來Cathleen染病離世更使她痛失人生中的摯愛,Hubert的人生重建以後再被拆毀。她所看重的人一一離她而去,而她沒有能力改變現況,只是依著社會的路而行。即使她的思想比社會主流思想前衛,但事情是她依然只能依著社會規範而行。與Albert相比,Hubert的人生是比較幸福,但她同樣活在一個黑暗角落,更甚的是她的人生不斷經歷失去。

Helen Dawes

Helen是電影中一名年輕貌美的女僕人,她與其他少女一樣期望愛情,以覓得好夫婿為目標。當一名年輕英俊的僕人Joe Mackins闖入她的生活時,不羈熱情的Joe很快奪取了她的芳心。HelenJoe千依百順,當Joe為了好處而要求HelenAlbert約會時,Helen雖然心有不願但還是遵從Joe的意思,她無法對Joe 有所保留,這當然包括自己的身體。當她發現自己懷有了Joe的孩子時,Joe的本性幾乎顯露出來。Joe也許是愛Helen的,但對於Helen與突如其來的新生命,一個身無分文的小子頓時大失方寸無能為力,而Helen更只有焦急。對於一直追求她的Albert, Helen當然不把年老的她放在眼內。Helen喜歡激情喜歡充滿愛的感覺,但對於Albert那種柏拉圖式戀愛,她明顯不受落。Helen知道Albert對她的好,至少最後知道,這在她為孩子起名「Albert」時可見一斑,但是那時她已經同時失去了Joe Albert,更甚的是未婚產子在當時社會是不容許的。追求愛情失敗的Helen只可以默默為著自己與孩子忍受被老闆娘的話剝削,過著一個沒有希望的人生。


結局中HubertHelen相遇,二人之間當然連著Albert,這是一個傾向有希望的結尾。在電影中我們體會「性別」對人的枷鎖,三個女主角當中二人選擇以另一個性別另一種身分出現,另一個以女性身份出現但一樣受男性的牽制。Albert離開的那一段是高潮,然而她離開以後一切如舊,她的身份帶給人只是一種好奇而沒有反思,像她的一生只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不足為道。

2012/08/18

關於一間「衛星球會」


三個月的期待在英超開賽前一星期被徹底的粉碎,在阿仙奴的球迷眼中這一星期過得很漫長而氣憤。正以為雲加(A. Wenger) 對於我們的錦標荒終於忍無可忍而大肆擴軍的時候,原來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我已經無法否認雲加 只是經濟學博士,他不是一個天生的勝利者(我真心喜歡摩連奴)。

無論是雲加逼走雲佩斯 (Van Persie) 還是雲佩斯的個人意願,作為球迷的我絕對不能接受一名阿仙奴 隊長轉會至宿敵曼聯。若然一名真心喜歡阿仙奴的人,我們永遠知道與曼聯的仇恨,但現在我們把我們的首席射手送往敵人的手中,此消彼長下我看不到阿仙奴有什麼爭勝的決心。這幾年我看著阿仙奴由一隊爭標球會淪落至衛星球會,不斷把我們當時得令的球員以低價 (阿仙奴球員賣價一向偏低)賣給其他球會甚至是爭標對手時,我們的怒氣從來沒有減少。從高路托尼 (K. Toure)開始至叛徒Na$ri,或是現在雲佩斯,作為球迷只有不斷地接受我們最喜歡球會的決定。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懷緬從前,這種懷緬在其他球迷面前是一種笑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現在的阿仙奴不是當初所喜歡的阿仙奴。若然我遲了 7 年看足球,我不會遇見這一生我最喜歡的伯金(D. Bergkamp),也不會遇上當時紅髮衝冠的龍格堡(F. Ljungberg)或是皮里斯(R. Pires)亨利(T. Henry),我不會見證那49場不敗,那麼我現在或許迷上了別的球會。當然我也慶幸自己唯一一件阿仙奴球衣印著的是龍格堡的名字,而不是後來的叛徒。這些年來我所祈求的不再是攻勢水銀瀉地的阿仙奴,我只想有一隊有爭勝決心與能力的阿仙奴,我再忍受不了禾確特( T. Walcott)帶球撞向敵衛、藍斯(A. Ramsey)拖慢進攻進度還沾沾自喜、迪佐奴(J. Djourou)的超低技和雲加每場比賽的愁眉苦臉。我一向不是雲加的支持者,至少從後高貝利年代已經不是。當他鍾愛幼齒像一個戀童癖的伯伯,我對他已經難再接受。我不能否認他使阿仙奴的經濟站於穩定的局面,而阿仙奴是一盤生意,但是這盤生意牽涉的不是錢。我不介意他重用幼齒,但是在重用之餘還請關注一下我們的吸引力。除了對未成名幼齒具吸引力之外,我再看不到阿仙奴的魅力。從別的球會賣下一個16歲的球員,用幾年時間培養他成為超新星,然後當他獨當一面之後這間球會使再不值得留效,因為我們沒有爭標決心。對於我們淪為英格蘭的阿積士,不斷為巴塞隆那和曼城輸出球員,我們還有什麼希望。

有人說得對,球員只是一份職業,我們不能要求球員忠心,因為對球會忠心的只有球迷。只是作為忠心的球迷,其實有時候真的需要很多忍耐,特別是幾年來不斷出產叛徒的球員。

最後我只想雲加不要再放走主力,我說的是桑治( A.Song )。

2012/08/17

關於Albert Nobbs 的小文


步出戲院的一刻收到了短訊「天文台將於10時15分懸掛8號風球」,然後Kubrick 也提早關門。回家的途中不斷想起 Albert Nobbs,整套戲的沉重在腦內有點揮之不去。

對於一套在奧斯卡得到幾項提名的電影,在香港未能得到應有重視,而且今天在偶遇的情況下看見星島給了電影一個絕情的「B-」,對照著某套港產電影的「B+」,我需要多一些時間思想從何角度切入電影。

簡單來說,這套戲是暑假被卡通片包圍下少數值得入場的劇情片。


2012/08/11

誠品.雜感



我無意在這裡探討誠品將對香港文化界帶來的衝擊,或者說得坦白一些我根本探討不了,所以這裡說的是一些雜亂無章的感言,純粹作紀錄。

挾著台灣最著名連鎖書店之名登陸香港,誠品的確掀起了一陣小熱潮。從初中二時候第一篇交給小傑的公民教育剪報是關於誠品在香港開店,差不多十年後那份剪報終於成真。香港首間誠品座落於銅鑼灣希慎廣場8-10樓,明天正式開業以前率先於今天進行試業,飯後想去誠品一趟結果保安說人太多要有票才能進入。從來不曾聽聞香港人愛書愛閱讀愛得如此地步,晚上回家以後不少人上載了誠品內部情況,人頭之多除了在商務買教科書的人龍之外,幾乎不曾出現於香港書店。誠品的開幕無疑使一堆愛書之人喜上眉梢,以後不用再遠赴台灣,但是香港人對誠品的熱潮究竟能維持多久仍然是未知之數。

以前每次到訪台灣,誠品是必到之處。第一次去台灣應是初中之時,首探誠品敦南店,驚訝書店佔地之大,更驚訝有人隨意在書架拿起一本書,便坐在樓梯或地上看書。我對誠品的好感由此而生,我學習台灣人的文化,然後離開的時候明知香港能買同樣的書籍但是硬要在誠品買一、兩本。第二次到台灣,在炎熱的夏日下午去了高雄大統店悠閒坐了幾小時看了一點書,這樣的經歷在香港幾乎沒有,站在Page One看了一會兒《深夜食堂》已經成功阻街幾次。事情上,書店在香港只是一處售書的地方,並不是提倡閱讀的好地方。除了文化以外,香港地少人多,地價騰貴都是主因。第三次去台灣回歸敦南店,外面下著絲絲細雨,敦南店人流依然旺盛,在內逛了一會,感覺與第一次到訪有點分別,但我還是喜歡誠品。

誠品在我或是很多人的眼中已經超越了「書店」,更是代表一種生活品味,就像大眾對Apple的膜拜而紛紛購入Macbook、i字產品一樣。誠品在香港顯然是一個神話,至少這幾天肯定門庭若市,為SOGO 那條一直往來如織的馬路加添負荷,開業幾個月以後才是真正的考驗。我一直覺得香港人對書籍的熱愛往往只得維持書展那幾天,至少熱愛什麼書籍當然又是另一個問題。誠品營業時間一直為大眾所關注,關注點總是在於它會否通宵營業。若然香港誠品真的能24小時營業,這代表香港真的多了一批閱讀至通宵達旦的書迷,還是如某些人所料被人佔據當是睡覺的地方?我期待的誠品不是一定24小時營業,而是為香港引入它於台灣提倡的文化精神。

無論如何,誠品在香港已經磨拳擦掌準備舉辦一些文化活動,我對它只有無限期待,成果如何且看香港人的造化。當然住在新界的我期待誠品在九龍或新界再開分店,閒時無聊多一個消磨地點,或是晚上心血來潮來一個通宵閱讀,至少打破商務三聯中華的聯合出版集團的壟斷為香港提供一個看書的地方。

2012/08/08

龐一鳴、張敏婷《一打人去賣藝》


近日閒餘的時候用了一段不太長的時間把《一打人去賣藝》看完,書中紀錄了一行十二人於歐洲賣藝的經歷,嘗試以另一種旅遊方式去了解這使香港人趨之若鶩的地方。

若把書中的內容再細分,它一部分紀錄了賣藝團的經歷與體驗,另一部分則是龐一鳴對地方的觀察與細想。每部份的紀錄不算多亦不詳細,但是在他們的經歷中我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行性。除了以技能表演去賺取旅費以外,Mission Exchange也是一種聽下來像是沒有可能的賺錢方法,像書中提到他們以港幣2元(獨特的外型)與別人交換2歐元,打破以往自己處事的框框尋找不可行的可能性。

另外,在書中龐一鳴提到不少外國政策如何讓城市在各方面更加完善,如文化經濟政治等等。「佔屋行動」是其中一項被提及的政策,這政策是政府容許市民佔據空置的房屋與地方,善用城市所有資源同時讓國民能有容身之所。當然在地產霸權下的香港沒有實行的機會,但是這令我無法不懷著一絲希望。另外書中提及的回收制度也值得香港參考,在超級市場中放置一部回收機,每次回收膠樽之類皆能兌換食物和金錢,這的確能減少可循環再用的資源被置於堆填區,也是一種公民教育。

以他們的方式去遊歷鐵定在香港不會成為主流,但是有時候我是還會對此作出一定的幻想。始終在一團人在歐洲賣藝賺旅費是浪漫的行徑,將來想起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體驗,只是生活對太多人來說都太過實際。若然時間金錢容得下自己的浪漫,或者真的應該考慮這個賣藝團。

2012/08/06

大號籃球



旅行以後的遊記仍然進展緩慢,只好寫著小稿,提醒自己繼續努力。


《大號籃球》

由斯德哥爾摩飛往北京再轉機回香港加上航班取消等候的二十多個小時,我一直抱著於瑞典遊樂場贏得的大號籃球。甫進入斯德哥爾摩Arlanda 機場,我在禁區其中一間小餐廳買食物的時候,手上那個比正常體積幾乎大三倍的籃球吸引了廚師的注意力,他著我把球拋給他,在廚房拍了兩下然後笑說沒收,結果我們閒聊了幾句。

到達北京機場進行安檢的時候,邊境人員對籃球充滿好奇不斷對著同僚說「球很大呀」,我站在一旁看見他們圍著籃球爭著輕觸一下,最後只以公事口吻吩咐我把籃球放氣。我跟著他們於過關閘口附近遊走的時候,不斷有工作人員加入談論籃球,而我只是在背後靜靜地跟著走。

當我重新排隊離境,排在我後面一位年過半百的外籍的男人面帶笑容地問我手上的球是不是來自瑞典,我點頭稱是。他說他認得籃球上印著的是遊樂場的名稱,然後轉頭跟妻子說,女人也加進我們短暫的對話當中。

因為這個籃球而向我報以或是奇怪或是驚訝或是羨慕眼光的人不計其數,向周邊的朋友談論這個球而被我聽見的人也不少,忽爾向我搭訕而提及籃球的人也有數個,然而我發現正式向我問及這個籃球的都是外籍人士,中國人沒有一個向我問及,只是在我附近跟自己的伙伴自說自話。抱著這個籃球回香港的路程中遭了不少目光,回到家後也找不到安頓它的地方,但它至少在旅程中為我留下了一些對文化的獨特體會。

2012/08/02

安倍夜郎《深夜食堂》


在偶然的情況下看了安倍夜神的《深夜食堂.卷一》,以四、五分鐘能完成的漫畫為一個小故事。在深夜時份閱讀《深夜食堂》別有一番特別的感覺,也是一種平靜內心的方法。每個小故事皆與一種食物有關,而食物亦與人情有關,層層遞進,《深夜食堂》所說是一些關於人情的故事。

第一卷最喜愛 〈 蘿蔔燉牛腩加蛋 〉、〈 拿波里義大利麵 〉、〈 馬鈴薯沙拉 〉和〈 西瓜 〉,四個風格不同的故事帶出4種不同的人事,有時候會心微笑,有時候忽然感動,有時候不禁點頭。

值得一看。

The Dark Knight Rises 蝙蝠俠 夜神起義



由於一段時間離港的關係,很久沒有把這網誌最受歡迎的偽.影評更新一下,萬分抱歉。

繼 Spiderman 之後,另一位 superhero 蝙蝠俠亦於暑假登場。距離上集 The Dark Knight 上映已經4年,Heath Ledger 飾演的 Joker 換上了 Tom Hardy 飾演的 Bane。故事以蝙蝠俠8年前為 Harvey Dent背負了罪名後消失於Gotham City 為背景, 直至一名準備以核子摧毀城市的Bane 出現,Batman 再度現身與敵人決戰。

進戲院之前聽得好評如潮,結果離開戲院時有點失望。這一集的Batman與近年不少電影如 In Time 或是 The Hunger Game 一樣注入了社會元素,Bane 像是提倡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以對抗社會上的資本階級,藉此控訴現今社會的不公。動亂分子提倡所謂的公審制度是一個笑話,然而另一方面警察的墨守成規亦體現了體制的問題,這是事實,但從電影內容觀之彷彿認為蝙蝠俠才是正義的真正化身。若然以社會元素作為主軸,以蝙蝠俠這類超級英雄電影彷彿未能達到一針見血的效果。

與以往一樣蝙蝠俠的武器與此片的特技讓人難以按捺掌聲,這亦是電影值得欣賞的地方。

稍為失色的是當結局揭曉的時候,Bane 那一時無兩的氣勢頓時變成無力反抗的溫純柔情男生,轉變之快是有點把角色拖垮之嫌。

結局,不提也罷,繼續為下集鋪路。

作為暑假鉅獻,一看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