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沒有看過動畫,上一齣進戲院看動畫也許是Toy Story 3 那種獨特的情懷驅使,然後抱著回憶離開。雖然《無敵破壞王》沒有Toy
Story 3的情感牽絆,但離場的時候卻也帶滿足的心情。
《無敵破壞王》並不是一齣很簡單的動畫。信息很明顯,但是當中包含了很多特別的元素。故事談到經典遊戲機《閃電手阿修》中的大奸角破壞王感到寂寞,遊戲中的人物都喜歡主角阿修,卻很討厭他。三十周年慶祝會時,破壞王不在被邀之列,他跟其他人打賭,如果他能贏得一塊從來不屬於奸角的英雄獎牌,他們就讓破壞王進入他們的圈子。為此,破壞王不惜穿越不同遊戲機企圖贏得一塊獎牌,更遇到一位經常「跳格」的女孩雲妮露……
《無敵破壞王》創意無限,在遊戲機中心關門以後,遊戲機的角色重生,有一個屬於他們的社區。跟Night At the Museum不同,《無敵破壞王》中的社區更完善,而且當中的信息更值得欣賞。電影把從前很熟悉的電子遊戲主角搬進電影中,包括孖寶兄弟、街霸、食鬼等。遊戲機的內容與電影的情節互相補足,例如:街霸中對戰的阿龍、阿Ken 休息的時候會相約去酒館飲酒,酒保派酒就像我們玩遊戲機的畫面,把酒分向點酒顧客的一排,看起來很過癮。
電影談及破壞王當奸角的感覺,也許不如平日的電影刻劃得仔細,但遊戲中奸角成立了一個「奸角互助委員會」(?),感覺也很有趣。由於,奸角在自己的遊戲機中沒有朋友,他們只能與其他遊戲的奸角交流。這個委員會讓破壞王分享了自己的心聲,卻沒有得到支持,把他的孤單與特別道出。
對我來說,《無敵破壞王》打破了我心中一些很迪士尼的觀念。迪士尼動畫一直吹捧男女主角王子公主化,大團圓結局幾乎必須與他們最後的身份掛勾。當故事尾聲,忽爾談到雲妮露原來是其遊戲「Sugar Rush」中公主,心中不禁大叫了一聲「我的天」,心想這些方程式何時才能棄用。幸好,電影中的雲妮露放棄當公主的身份,解釋還是喜歡以前的「跳格」自己。這小小的一個交代,讓《無敵破壞王》能夠破格下去。
電影的對象雖然只是小朋友,但當中的構思真是不錯。可樂加萬樂珠的化學作用竟然在電影中大派用場,成為絕招中的絕招,讓人看下去很是佩服。從前看過一段新聞關於一個青年嘗試飲可樂以後再吞萬樂珠,以致爆肚,但從沒有想過這成為一種武器。小朋友看下去有趣,至少這兩種東西都是常見常吃,不會覺得過份深奧;大人看下去即使未知原理,亦知道合乎邏輯,構思真的高明。
最後,電影沒有說破壞王救了雲妮露而完結,相反他重新肯定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在遊戲機中的角色。這一點很對於小朋友觀眾未必重要,但對於其他年齡層的觀眾卻是一個很發人深省的提醒。
除了阿GEM的配音令我無奈以後,整套電影真的很好。
P.S. 《無敵破壞王》放映以前的一段短片Paperman
很不錯。Paperman 是2012年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黑白短片,首演在安錫國際動畫影展播映,及後在《無敵破壞王》前播出。雖然與《無敵破壞王》沒有關係,故事亦很簡單而老土,但是仍值得一看。
我也很喜歡這套動畫,最後一幕,當破壞王說︰每一天我最享受就係喺啲居民從屋頂掟落樓既時刻...我就哭了出來,既感動又感觸。如果人生是有背後一個已設定好的程式,我們在執行程式當中可能不甘心,想突破命運。接著在一連串自我發現和實現的過程中,在掙扎和被沖擊中更了解自己和別人和群體之間的關係,最後能接受自己的天職,享受完成自己的使命,即或討好或不討好,也叫尋得,也實現了自身的最大價值..
回覆刪除ausco=)
破壞王對我來說,好看在於其真實性。
刪除生活中,很多人就像破壞王一樣,覺得很多事情不如預期,自覺比其他人差,所以很想「突圍」,找一次當英雄當第一,然後被受愛戴。若然最後成功當然完美,但更多時候需要的卻是自我調節,發掘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角色。當中可能歷時很長,過程很痛苦,但最後成功突破了自己,一切都是值得。
最後,我覺得在動畫中看到這個意思,其強烈程度遠比一般電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