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五個小孩的校長》。是哭著離場的。透過鏡頭,走入這間只剩下五個學生的村校,接觸了很多不同的社會議題。議題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看議題可能沒有感受,但當近距離地接觸他們的時候,因為有血有肉,因為真人真事,我們驚訝,我們心虛,發現了他們的故事,以及我們的城市隱藏的角落。
村校沒有資源,沒有名氣,在這個汰弱留強的社會,面臨殺校彷彿是理所當然,元田幼稚園(化名)只是其中的一間。同學紛紛轉校,只剩下五個小朋友繼續上學。他們不是沒有學校接收,而是家裡的環境不容許。他們不是編劇虛構的人物,而是曾經(仍是)存在於這個社會的人。他們當日的問題,今日依然在其他人的身上一再重演。當政府只懂大灑金錢於大白象工程,有很多基層連溫飽都成問題,只靠執拾爛銅爛鐵解決兩餐;當政府只懂批地給發展商起豪宅的時候,有人連居住的鐵皮屋都要被發展商覬覦。他們的故事彷彿是香港的小縮影,卻是多麼的無可奈何。
學生各有自家故事,呂慧紅(楊千嬅)如是。當社會一味鼓吹所有人(從幼稚園小孩至校長)要不惜一切向上爬的時候,她竟然逆流而行,當一個月薪只得四千五百蚊校長。讀校長的故事,很自然聚焦於她對學生的關懷之上。
然而,有一個事實雖是輕描淡寫,卻又不容忽視。她不是因被那班學生感動,毅然辭去國際學校一職而走入村校。相反,她先被國際學校需要屈服於教學機構的不文明的規矩而憤而辭職。當她想以專業為學生著想,校監(龔慈恩)卻為了著滿足家長的期望,繼續取得足夠的資助,不惜把小朋友的福祉置之不理。一個校長連把學生從精英班轉去普通班的簡單決定,都要經過詳細而無謂的經濟(政治)考慮,最終使她離開學校。
然而,呂校長不是戲裡唯一一個意興闌珊,憤而辭職的人,就連她的丈夫謝永東(古天樂)也是一樣。為著辦好一個有關法國大革命的展覽,他與團隊籌備多時,最終換來館長(河國榮)的一句「沒有budget」,就把一切心血化為烏有。美名是嘗試新科技,卻令展覽失卻了最初構思的特色,讓他決定離開這個他很重視的崗位。
《五個小孩的校長》藉著一個故事說明了香港很多的問題。五個小朋友的故事揭示了貧窮的另一面,呂校長的經歷就是直接揭示了社會的常態。如果看電影的時候,覺得被觸動。我們為著那一班學生感恩的同時,也應該為我們的城市默哀。
因為,這個城市的生態扭曲,錯誤的價值取向,以致很多有心人無奈地離開了屬於他們的崗位。像五個小孩般的學生或者不少,而像呂校長般的老師或者有的,但他們未必有幸能夠相遇。更多的,可能繼續囿於現實環境,而繼續在不同的學校裡浮沉。事實上,當我們環顧這個社會,這些有心卻又意興闌珊的人,又怎會只得呂校長一個。
刊於《評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