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3

十個佔中的人



沒有意外的全票通過,把很多人十七年來的等待,一筆勾銷。政改被一錘定音,說了一年多的佔領中環,理應如箭在弦,藉著這時這刻的民怨,即或不立馬佔領,亦應承著這氣勢磅礡的時候,招來更多群眾的支持。但,事實剛好相反,偏偏這個時刻,佔中不上不落,裹足不前。

一路走來,佔中的路線不變,自我定位為違法的抗爭,藉此向政府爭取訴求。明明不是一時三刻的倉促決定,又不是突然之間中途轉,但是隨著成事機會愈高,佔中愈有機會發生,事情愈不明朗。

呼籲之初,佔中仍未成氣候,有一班人雄心壯志,高調支持,贏盡掌聲。雖然佔中仍未是最主流的意見,但行動續漸成形,進行幾次商討日,又有七十萬人的民間公投。然而,現時最為關鍵的時刻,有的忽然放棄,有的取態變得曖曖昧昧。

佔中背後牽涉的反對勢力,或明或暗的壓力,大家心裡明白的。只是,對手的斤兩,一向不是秘密,他們的手段非凡,也早有往績。既然覺得自己無法承受,開初就不要聲勢浩大,高調宣示,然後在這段危急存亡之秋,忽然退下。

每個人的離開,總有不同的理由。此情此景,響起的是達明一派的名曲《十個救火的少年》。城裡失火,十個人決定自願去救火。唱著唱著,一個一個的離開,進入火場的只有三個。

另外七個人沒有的離開沒有因由嗎?不是的,七個人各有己因,一個有自知之明,免得救不到人,又賠上性命,迅速離隊;一個有愛侶,不願放棄;一個聽了老人言,立馬回頭;三個中途吵架,各有各路,還有一個,只說不做。說到底,他們各有背景,各有牽絆,各有理由,只得三個人,繼續他們的使命。

曲風輕鬆,但歌詞說的是一個哀傷的事。那三個進入火場的人,沒有勝利歸來,他們輸了,葬身火海,更無奈的,被城裡的人埋怨。他們的失敗,詞人沒有直說,但讀詞的會明白。

「十減一得九,九減一得八。
八減一得七,七減一得六。
六減一得五,五減一得四。
四減一得三,三減一得二。
二減一得一,一減一得無。」

退下,不會沒有理由,或惹來臆測,涉及外力,以致這時跪低,但是一個人退下,影響的不只是他一個人。借著這等無法認清的「白色恐怖」,打擊進行公民抗命的人,影響參與人數,從而讓佔中胎死腹中。又或者,佔中終究進行了,曾經高調的,各有己因而離開,留下一班不怕代價的人,繼續抗爭,卻成了那三個救火的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