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蘋果日報)
九月上旬,《鏗鏘集》在人大於政改問題上落閘之後,拍了專題〈如何走下去〉,探討政治問題對人際關係的影響。這輯專題起名有力,簡簡單單五個字,道出了現時香港人面對那迷惘的前景。既然現實如此,路該怎樣走?
人大拍板,一錘定音,驚醒很多沉醉在民主回歸論的人。一直堅定的信念,一下化為幻影,然後在這個大時代中,無論正反最後都落在一項選擇題上──佔中抑或反佔中。現實上,沒有所謂的非黑即白,支持真普選的不一定要支持佔中,但這種綑綁式的連結卻牢固在不少人心中。結果,人人未問對真普選的意見,就簡化成一句「佔中抑或反佔中」。
自戴耀廷提出佔中這個意見,香港好像只剩下兩個陣營,不再是流於泛民建制之分,而是更簡單的佔中反佔中之分。相比起泛民建制,還需要一點政治知識作為討論的根據,佔中反佔中這種選項對普羅大眾更為貼身。即或起初覺得疏離,但在某些報章某些議員某堆人士長期日以繼夜式的發炮,意圖潛移默化,佔中終究在某一班人心中,等同暴動搞亂經濟。然後,惹起很多本來對政治並不熱衷的人,半推半就的站在反佔中的陣營。
在這情況下,《鏗鏘集》訪問了幾對受訪者,他們關係密切,但立場不同。他們幾乎沒有吵架,偶有爭論,但仍算斯文。不過,無論語氣如何輕,有一點幾乎肯定,就是政治問題正在撕裂很多家庭的關係。一兩年前,很多家庭不談政治話題,又或只在政治的大時大節如六四七一,限定期間偶爾說幾句,
沒有太多爭吵的空間,又或即或立場不同,但因句數不多寧願忍一時風平浪靜。現在,容不得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要是談及社會性的議題,幾乎無一能夠避免傾談政治問題,又或是有人明知結果,還是把話題放在枱面,希望跟家人討論己見。
雖然香港人從政治冷感中醒覺,是一大進步,但情況卻容不得樂觀。需要留意的是,當香港人開始就政治作出討論,無論論調是支持建制又或泛民,對手都不再是靜觀其變,等待民眾政治意識進化。當學聯學民思潮等率先抗爭的時候,對手開始進行一些大小動作。本來無大將,周融作先鋒,不知好歹地講了一些雙方陣營都訝異的說話,惹出多數人反對後,立刻被雪藏。過了一陣,換來的是一批有地位的人士,個個有銜頭,看似有理得多,但說到底,都是繼續周融未完的話,從反佔中開始打擊直到反罷課。大包圍恐嚇之後,開始逐一對付,除了派出大量五毛到處製造留言外,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曾被某報章全頁攻擊,中大學生會長張秀賢也連續兩日收到假扮香港傳媒的郵件。
這是一個壁壘分明的年代。有時候,一個人從二選一的抉擇中挑選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在認清問題後,跟旁邊的人分享。這不是一個佔中抑或不佔中的問題,別人不支持佔中,這不是問題,但是如何跟他們數清現在的形勢卻是重點。無奈的是,現在的政治氣候,不能再噤聲不語。如何走下去,不是一個人面對的問題,而是香港人共同面對的問題。事到如今,錯失了很多機會,期望將來有路走下去,不要再局限在佔中不佔中,有時回歸基本步,不要再沉默犬儒,容忍一班牛鬼蛇神人人唱雙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