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來是證明事情的最佳測量。正因為如此,Before系列那九年又九年,
才Jesse和Celine的故事會這樣刻骨銘心。如果覺得導演Richard
Linklater在Before系列那(暫時)橫跨了十八年的愛情故事已經算是瘋狂,他的新作《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叫人更加大開眼界──以原班人馬連續拍攝十二年,跟著主角成長,紀錄他的成長──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一齣電影的故事時空橫跨十二年,以至更長的時間都極為普遍。同一個角色,找兩個演員,一個飾演少年,一個飾演成年,既方便又快捷,但Richard
Linklater在卻選擇了一個最瘋狂最費時的方法──花十二年時間,以同一班演員,每年都拍,拍成現下這齣非一般的電影。然而,也就是因為這種新鮮的實驗,把一個少年成長的歷程赤裸裸地呈現,營造了一種其他電影無法媲美的感覺。
Mason(Ellar
Coltrane)的故事,說起來,其實很平凡。成長於單親家庭,與媽媽Olivia(Patricia
Arquette)和姐姐Samantha(Lorelei
Linklater)同住,老爸Mason Sr.(Ethan
Hawke)只得偶爾探訪,關係若即若離。導演記下了Mason由六歲至入讀大學的紀錄,跟很多人一樣,他經歷了家庭的變遷、搬屋、升學、成績、成長、戀愛等問題。
透過Mason的經歷,看著他身邊的人,來過又離開,兜兜轉轉的。在這不斷重複的過程中,終究體會了成長,身邊或者一直有著家人,但有好些人無論如何熟悉,最終都只能短暫的相處:有的隨著成長,被逼分開(Mason兒時一起塗鴉的朋友,因搬屋而沒有再見);有的曾經日日相見,卻忽然從此不見(當母親與繼父Bill(Marco
Perella)分開後,Mason與Bill的子女立馬從此各走各路);有的未必在我們心中能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但他們的話曾如此鼓勵我們(攝影老師在黑房跟Mason說的一席話)。當我們將人生鋪平陳放,從高而下的檢視時,這些過一段時間就被拋諸腦後的事倏然出現,重新記起這些不被記得,但又重要的成長片段。窺探Mason的成長,讓銀幕下的我們回望自己,從他的經歷中,我們記起過往很多的臉孔。
在兩個多小時裡,一路跟著鏡頭,見證著主角們(無論在戲裡戲外)的變化,Mason臉上的稚氣迅速消退甚至有點佬味,Samantha的輪廓愈來愈清晰以及開始化妝,Olivia的身材愈見圓潤,Manson
Sr.的臉上的皺紋愈明顯。我們從這電影裡看見了真正的歲月,真正的成長,不是劇情形容得有多深刻,而是簡單地從他們容貌的改變,發覺時間如何流逝。
最後,Olivia在空洞的房子,目送Mason開始獨立,脫離家庭,進入大學的時候(香港人無法明白的鴻溝),她的哭泣像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母親責任完結了,而Mason也的確準備好了,開始人生的新一段。所以,他成長的故事也在此落幕了。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是這一年中,其中一齣久久未能令人忘懷的電影。坦白說,故事平凡,拍攝手法很平凡,甚至畫面有時有點粗糙,但這些缺陷卻讓電影顯得更平凡真實,彷若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以至電影更有味道,甚至有所餘音。當然,電影的餘音,不是也未必只來自Mason的一家,而是縱然成長的地域不同經歷各有不同,但那段歲月的苦惱面對的難題,我們都明白,因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都是這樣走過來,以至我們總是從戲中,嘗試找回自己的影子,以及從前被遺忘的細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