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神王帝國》的框架,取材自《聖經》的〈出埃及記〉。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四百年,神興起曾任埃及王子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前往神應許的迦南地。〈出埃及記〉的故事家傳戶曉,但經過導演Ridley Scott的改編,故事脫離了原有的想像──這不是依據《聖經》而寫,一齣以神為重心的電影,相反,重點放在兩位領袖的身上。
電影主要取材於〈出埃及記〉二至十四章,記敍了整個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依照文本,當中牽涉了「十災」以及「過紅海」兩大高潮。在導演Scott的鏡頭下,特技畫面固然吸引,不乏千軍萬馬的場面,連十災也拍得更為觸目驚心,但他刻意以全新的方式演譯這兩大場面──十災沒有以往的停頓,如摩西與法老的博奕,二人就以色列人離開討價還價,以至埃及諸神與神的對決的意味(十災是神針對埃及諸神而降的災難),而是一氣呵成,把十災簡化;又,以色列人過紅海的一幕,棄用摩西在紅海前舉起杖,海水一分為二的磅礡場面,而是讓海水如潮汐般退去。這種處理,不是無心之失,而是證明這兩場戲並非重點所在。
那麼,信息在哪?雖說改編自《聖經》,但是《神王帝國》的改動明顯比預期中多,至少摩西並不是一個完全順服神的領袖,而這種不尋常往往是導演信息的重心。一直以來,摩西與法老的對決,是他們背後的神的對決──拉美西斯(Joel Edgerton)以及埃及眾神,跟摩西(Christian Bale)與神的對決,但導演淡化了十災,也就是淡化了兩邊各神的對決,把重點落在拉美西斯與摩西。藉著兩個有相同成長背景,同樣自以為是的領袖的對峙。
拉美西斯信奉眾神,但他更相信自己(起初他就對術士嗤之以鼻),自比為神,剛愎自用。走到最後,他明知勝負已敗,依然不願放手,結果眾將離開他(在紅海轉頭離開)。至於摩西,《聖經》中他全然信靠他的神,但電影卻不是如此──在米甸與神相遇以後,雖然回到埃及,卻未完全順服。即使不如法老般自以為是,但他同樣選擇信靠自己──遇見分叉路,約書亞(Aaron Paul)問他神說應走哪一條,他憑自己的判斷;走至紅海,他發現有問題,不是求神帶領,而是打定輸數,說「我錯了」。直至,以色列人成功渡紅海,他在西乃山上鑿法板(又一個導演自創的位置),他才願意真正的順服(繼續鑿法板)。拉美西斯由此至終只相信自己,走投無路,仍然不理,但摩西走至絕路時,懂得放下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成為二人勝敗的分野,而這正是電影的重點。
又,電影有一個討論點,就是導演為什麼以小男孩飾演神?《聖經》中,摩西沒有見過神的面,電影裡卻多次與神會面,甚至只有他看見神,這或許是摩西的幻象,是一種想法的呈現。神以小孩形象,而不是以成人形象的出現,某程度代表了摩西的自以為是,以及不順服──他不認為神有幾強,有如一個小孩,所以他多番質疑神。然而,經過多次的神蹟,他體會了自己的渺小,而他眼中所謂的小孩,卻有著呼喚自然的力量,以致他最後放下自己,終在在西乃山上,選擇順服。
《神王帝國》擺明是偏離《聖經》,只取故事的框架,讓導演發揮,以致有別平日所聽見有關出埃及的故事──兩大高潮匆匆而過。相反,著墨更多在兩個領袖的身上,不單以神的介入,說明他們的分野,而是描述更多他們的性格,如何定了他們的結局──摩西如何從不信走向順服,引領以色列渡過紅海,又,法老如何剛愎自用,大如法老,最終連部下都違命折返。如果執著原有劇情,《神王帝國》一定讓人失望,但若願跟著Scott的思路,打破固有想法,就會發現導演所說的另一個故事。
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chingszechuen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