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驕陽似我》(Good Will Hunting)導演吉史雲遜(Gus Van Sant)近日推出最新作品《騙地謊言》(Promised Land),再度起用昔日《驕》的男主角麥迪文(Matt Damon)。
而這部電影,一如《驕陽似我》,由麥迪文和另一演員約翰卡拉辛斯基(John
Krasinski)編劇,不過今次的主題不是封閉天才戰勝自我,而是更加面向社會,探討一個香港也許很有興趣的議題:爭論土地用途,探討發展與保育之間的取捨。
這套電影描述天然氣開發公司派出 Steve(麥迪文飾)與 Sue(Frances
McDormand飾)到偏遠的小鎮,說服當地居民出售土地的開採權,並以水力壓裂法(hydraulic fracturing)開採地下的天然氣。正當 Steve 以為計劃會順利之時,一位高中科學老師 Frank Yates(Hal Holbrook飾)卻於居民討論大會上,幾度質疑開採天然氣的風險,居民開始動搖,最後要以全民投票決定小鎮的取向。
故事在賓夕法利亞州一個務農為主的小鎮,然而把他們的困局套於香港卻異常合用。地少人多,資源有限而人慾無窮,當代城市發展中,土地的爭議並不罕見,填海收地,舊區重新發展,也難以完全避免。這幾年間,菜園村、新界東北發展區以至大埔龍尾灘,我城的土地誰屬、發展甚麼、保育甚麼,無一個問題不爭議;受影響的居民搞示威遊行,不同的環團保育組織成立,大學生發起苦行,希望喚起民意對抗政府,不過,在現有政治體制下,阻止推土機並不容易。
這些年,面對愈益增加的保育聲音,政府或是大財團已開始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這面旗幟下,他們似乎希望兼顧經濟收益、環境與社會意見這三個不同價值,然而,市民卻未必認為他們真有這樣做。
道理很簡單,在很多發展者的眼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凌駕於其他兩者。面對群眾反對,發展商往往把事件約化為一場錢銀計算,於金錢上有限度的讓步,卻不曾實質地回應環境與社會方面的價值訴求。公司的考慮以經濟收益為單位,不曾落地了解民心,怎樣做也只是紙上談兵,未能進入核心角色和議題,正如電影中的Steve。
雖然說服居民是他的責任,然而在Steve的心中,卻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角色想成是一位「給予者」。他認為,發展大好處,大把銀紙,擺在居民眼前的,是無法拒絕的好機會,他是好心讓居民一齊發達,甚至曾對著居民說:「自尊能讓你吃飽嗎?能幫你付房貸嗎?錢才是最重要的是嗎?為什麼要拒絕今次的機會,這個小鎮已經衰敗,為什麼不抓住機會呢?」他覺得居民拒他於千里,是不可理喻的做法。當他仍沉醉於「給予者」的身份,繼續游說居民的時候,卻被一名農夫一語道破,「你以為你在幫我們?但你們看中了這小鎮,只是因為我們很窮。」那短短的幾句,Steve根本無言以對,從始而終,他一直自以為義,卻從來沒有想過,居民只是「被好意」。
一如現實,當發展商出動銀彈政策,居民之間就出現分歧。有的被預計的經濟利益所吸引,與發展商簽訂同意書;有的則為了其他潛在危機而反對,認為計畫的外部影響(Externality)的成本不少,就是若然開發公司在開採活動中產生了意外,如污染水源、土壤質素等,將直接影響以務農為生的村民,讓他們失去收入來源,這影響不是任何一方能以承擔,即是不可持續(non-sustainable)。
Yates與Steve不同之處,在於在經濟收益以外,他還著重其餘的兩種「可持續發展」和未必能量化的價值。他喜歡自然,不願被開發公司破壞環境,更重要的是他重視自己是小鎮一份子的身分,心底繼承了幾代以農為生的驕傲,如Yates對Steve直說,「你提供的的確是個機會,但不是我們所要的。腳下踩的土地是我們最後擁有的東西,已經沒有其他可以失去。我很榮幸自己最後有機會能有尊嚴的死去。」這句說話,某程度上震撼了一直在工作上充滿野心,以壓價換取公司的最大利潤的Steve,讓他真正體會了當年與爺爺修補儲糧室的感覺,而之前,他只是把這溫馨的場面,當作用以游說別人的一個例子。他認識到,原來城市發展的好與壞,並非只用一部計算機就可以搞妥。
Steve
與Yates在電影中分別代表發展商與居民,分歧從來不少,推深一層,他們二人其實代表的是經濟與其他價值所產生的矛盾。Steve並非大奸大惡,只是他從來不花時間了解居民所需,只道用金錢解決(以金錢說服居民,與收賣反對的人),這亦是不少發展商的手段;而Yates卻是剛剛相反,作為當地居民,他看重居民真正需要,覺得社區的價值比經濟發展更重要,這兩個人落差很大,一直到片未,被感動了的Steve發現才認清自己,最後抱著豁出去的心情,走進大會堂中,決定重置焦點,向居民坦白公司的陰謀。
《騙地謊言》的原名是Promised
Land,直譯就是「應許之地」。在《聖經》中,「應許之地」是神在〈創世記〉中賜給阿伯拉罕的地方,被形容為「流奶與蜜」的美地。今時今日,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應許之地」不只是《聖經》中的迦南地,也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地方,每片有人的土地,都是充滿人文風情的應許之地。
發展巨輪虎視耽耽,在香港,土地之爭也只會無日無之。作為我城的一分子,如何保護我們的應許之地,告別推土式的發展,應是未來幾年值得細想和言說的一回事,可惜,像Steve這樣醒覺的人,也許不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