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MV,能談什麼?


五月天的《入陣曲》,本是劇集《蘭陵王》的主題曲,歌詞表面談蘭陵王的歷史,卻意在借古諷今。正以為歌詞中的「幼無糧,民無房,誰在分贓?千年後,你我都仍被豢養」足以讓人樂道,沒想到早兩天發布的第二版MV,竟直接把台灣這陣子的爭議統統放於當中,台灣人「邊聽邊流淚」,連彼岸的香港都引不住「瘋傳」。結果,短短兩日,點擊率已經超過一百五十萬,比起早前發布的音效檔走勢更強。

一直以來,MV作為歌曲的副品,作用有所限制,地位亦不高。然而,在社交網絡、視訊分享網站當道的世代,MV的重要性卻是愈來愈高。視訊分享網站,如Youtube的盛行,為唱片公司提供了龐大的潛在客,讓MV從以往單純用於唱片行銷,卡啦OK外,還能利用視覺效果塑造藝人的形象,吸引不同觀眾的眼球,如走年韓國的PSY則憑《江南Style》的騎馬舞,紅遍全球。

MV的影響力漸大,粗製濫造的情況卻同樣普遍。根據不科學的目測統計,香港最常見的MV多以歌手的「大頭」為主,三分鐘的時間,把零碎的片段湊合,鏡頭主要卻不停捕捉歌手的神態,偶爾歌手正面「chok」住望著鏡頭,口中唸唸有詞扮著口型唱歌(如林峰的《愛不疚》),或是偶爾一陣怪風吹過,歌手著眼睛,任由頭髮飄逸地向後吹(如泳兒《晚上我是天蠍座》);另有一種,同以歌手的「大頭」為主,只是由廠景轉為街景,鏡頭拍著歌手漫無目的地在(外國)街頭遊蕩,美其名地sell靚人靚景」(如容祖兒的《牆紙》和陳奕迅的《任我行》),這些MV沒有信息可言,與歌曲內容亦無關連,只是單純地以歌配畫。

另外,為MV投放資源的公司也不少。愈來愈多依著歌詞容,改編為有故事性的MV(如Kolor的《時差》和許志安的《情人甲》),甚至跟著潮流為主打歌拍微電影(如 C ALLSTAR的《直到你肯定》)。這類MV與歌曲的交流強了,內容卻走不出愛情的框架,或能引起一時的好評,但時間稍久,始終被遺忘。

這些年,MV看過不少,喜歡的卻寥寥無數,留下深刻印象的亦不多,大多都是千遍一律,公式化得讓人無奈,好像只是意在Youtube與卡啦OK佔上一席位。五月天的《入陣曲》不是離開行銷與宣傳,四分鐘的MV中,依然插入了五月天演唱會的片段,主音阿信的樣貌依舊清晰,但是滿足了樂迷後,MV卻加入了少有的社會批判信息,矛頭直接政府,如洪仲丘案,大埔強拆等,表達了政治立場,顯出對社會無限的關心,讓歌迷在聽歌之外,亦能同時關心社會。

近幾年,香港有關社會議題的流行曲多了,然而帶著社會性的MV依然不多,直接批判的更是罕見。MV雖然依然無法擺脫其行銷的作用,但行銷之餘,仍能利用那短短的幾分鐘,透過影像表達更多的信息,而不是不停製作換上音樂就能「萬能Key」的MV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