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看了幾齣以「美國黑人」為題的電影。
《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描述了19世紀中期,奴隸制度下的美國,黑人歷盡辛酸,叫天不應,說的是一個黑暗的時期;《白宮管家》(The Butler)說的是20世紀中,黑人開始爭取平等,民權運動漸漸開始,呈現的是一段啟蒙的時期。相比《被》結局裡的無可奈何,《白》以奧巴馬當選總統為結,似是說明種族隔閡逐漸被打破。然而,奧巴馬的當選,甚至成功連任,是不是就說晴黑白人種已經達至所謂的平等?
《公義終站》改編自一宗轟動美國的新聞。2009年的除夕凌晨,黑人Oscar Grant 在果谷站,在沒有反抗的情況下,被鐵路警察開槍擊斃。事後,隨著目擊者上載的片段,引起了關注。
沒有詳細的前因後果,電影第一幕就單刀直入地,以目擊者案發時拍攝的真實片段為始,強調案件的真實性。然後,再以倒敍的方式,講述Oscar(Michael B. Jordan)的最後一天。
導演沒有把Oscar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讓觀眾對他的被殺投放更多同情的情緒。相反,鏡頭下的Oscar,充滿瑕疵:他曾因吸毒、販毒,而鋃鐺入獄。出獄後的他,仍是惡習纏身,先是背著女朋友Sophina(Melonie Diaz)與女兒,跟有他人有染,而且又因工作態度不佳,而被老闆辭退。
驟眼看來,他幾乎是一個失敗的代名詞,無可救藥,但導演同時在不少的細節上,為Oscar的表現留下註腳:他孝順,臨睡之前特意傳媽媽(Octavia Spencer)一句「生日快樂」,第二天又忙著為媽媽準備禮物。他主動修補從前種下的惡果,他跟Sophina道歉認錯,也求老闆再次聘用他。最後,縱然山窮水盡,但最後一刻,為著家人的緣故,他懸崖勒馬,放棄重操販毒的故業。在新的一年,期望有一個新的開始。
而且,導演特意把Oscar的被殺,放在一層層的巧合之上。本來打算駕車的Oscar,聽了媽媽的意見,才跟友人轉乘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而出發以前,他也跟Sophina提出在家與女兒一起倒數的可能,只是最後被女朋友勸服外出。在車廂遇上有過節的人,也是源於早上他曾經幫忙的女人跟他打招呼所致。這一切看似能夠避免,卻因種種的巧合而發生。電影中看似存在著一種無可避免的感覺,但這並不是對Oscar的命定,而是一種種族歧視下的命定論。Oscar是這宗案件的受害人,但這是不是偶一為之的事,即便不是Oscar,受害的可能只是其他的黑人。
電影是令人揪心的,影像看是平淡,連槍殺的一幕也不是那種熱血沸騰的呈現,而是短促而在混亂下,突然「砰」的一聲,騷亂靜了,Oscar的生命也開始倒數。最後的幾段記錄了有關槍殺Oscar的警察下場的文字,卻是高潮的所在。即使證據確鑿,但是該警察堅稱他只是誤當手槍是電槍,被改控誤殺罪名,被判入獄兩年,最終服刑十一個月後就出獄。
雖說種族歧視的問題,與之前相比已是大躍進,甚至黑人也能成為一國之首,然而回看社會,黑人依然被歧視,正如警察一進車廂,看見滿卡白人,就第一時間把黑皮膚的Oscar捉走,而沒有向目擊者查問當時情況,而把搞事的人逮捕。爭取平等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無奈的是,很多時候,弱勢的一方總要以自己的生命,喚起社會對事情的關注。話題過後,各人熱情淡了,就得期待下一宗,才讓社會再度跟進事件。
刊於《評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