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6

《被奪走的12年》 (12 Years a Slave):活在見死不救的年代




最近,有幾齣關於美國黑人的電影。


早陣子的《白宮管家》(The Butler),講近幾十年的黑人民權運動,戲中的黑人站出來,爭取權益,充滿熱血。剛出爐的奧斯卡最佳電影《被奪走的12年》(12 Yeas a Slave)同樣談黑人,時間卻扭前至19世紀中的美國。那時,林肯(Abraham Lincoln)仍未上場,黑奴依然盛行。黑人的故事,盡是血淚。
電影改編自Solomon Northup的同名回憶錄,記述了自由人Solomon (Chiwetel Ejiofor),在一次小提琴演出後,被賣去為奴十二年的經歷。
在電影中,導演Steve McQueen多次呈現黑人被虐打的場口,而且每場時間不短,正如Solomon 意圖向人口販子解釋,光滑的背部,卻被打得血肉模糊,連用以毆打的木板也在他的身上斷開。整個過程鏡頭一直對準Solomon,場內甚至有人輕輕發出「Oh」的叫聲。然而,戲中最讓人扎心的,並不是眼巴巴看著被鞭打的場面,而是片中所有人選擇沉默不語,掩臉不看。
有一幕,Solomon得罪了監工John Tibeats(Paul Dano),被他用麻繩圈著頸,縛到樹上,腳尖剛能踮在泥濘上,不停掙扎。這時,鏡頭一直拍著Solomon以及後面一排屬於奴隸的房屋,有人出入、經過,甚至有大人與小孩在後面的草地玩耍。他們全都看見Solomon,但是沒有一個人停下,也沒有出手幫忙,直行直過。最後,只能一個女人,偷偷地前來給Solomon餵上幾口水,一看見有人望著,又急腳離開。直到,他的主人William Ford(Benedict Cumberbatch)到來,才揮刀斬斷繩索,救回Solomon。
奴隸無權,不敢貿然行動,還能說得過去,但當Solomon求救於Ford,一直善待Solomon的Ford只是吐出一句「你知道我不能夠聽。」他無奈表白,自己不如表面的風光,一直負債,根本無法幫助Solomon,也無法長時間保護他,只好把Solomon再送到另一戶人家。
與《白宮管家》不同,《被》不是一齣革命電影,沒有抗爭,主角也不是成功喚醒人群的領袖。戲中的Solomon有良知,但不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偉人。為了生存,他以假名(Platt)過活的黑奴,不敢反抗主人。他一如當日對他受苦視無睹的人,選擇對現況閉目不看。當他看見與他一同被賣為奴的女人,被人強行拖走,女人不斷向他求救時,他站著,看著對方,不發一言,也沒有行動,留下他一絲的歎息。
後來,Solomon被送往Edwin Epps(Michael Fassbender)的家。他了解主人火爆的脾性,看見其他黑人被打,他不會作聲,甚至聽主人的吩咐,幫他揮起鞭子;他知道主人看中同是奴隸的Patsey(Lupita Nyong’o),甚至半夜潛入宿舍,帶她外出。Solomon明知道Epps的目的,卻繼續裝著睡著,裝作不知。
電影沒有怪責Solomon,以及所有站在旁邊的人,那是一個不容許逞強的年代,為了生存,每一個人只得自掃門前雪。他們很無力,每天看著其他人被虐待,卻只能在一邊,做好本份,期望免受皮肉之苦。
無奈的是,距離這些日子已經一百多年,世界不如當年的保守。然而,回看今日,這種見死不救,直行直過,依然存在。這些例子,在新聞看過不少:幾年前的小悅悅案,以及上星期,一名白領在深圳地鐵站暈倒案,事主倒地近50分鐘,多人行過,依然無人理會,最終失救而死。這類見死不救的新聞,並不罕見,也不是中國獨有,就如去年美國韓亞空難的葉夢圓事件。每次事情發生後,也能輕易引起大眾討論。然而,討論以後,各人還是心硬,情況還是一樣,直行直過,最終又再犧牲一條生命。
見死不救,在某些地方,或許真的能夠讓人置身事外,不會因好心而被冤枉。但是,正因為這樣,很多無辜的生命,就此白白地離開,留下欲哭無淚的家人。
最後,電影卻說明,Solomon得以逃出生天,離開為奴的日子,回到家人身邊,正是因為有人(Brad Pitt 飾演的Samuel Bass)願意出手相救,幫他寫信給一個朋友,讓他前來營救。
很諷刺地,整齣電影的悲劇都是由無數的見死不救造成,而唯一的圓滿的結局,卻是由一次的有人諸事介入而成,也許這是最佳的說明,一個人的選擇,一念之間,能做到的,實在太多。

刊於《評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