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6

赤字



四月,非人月份。

雖然我經常慶幸自己沒有畢業論文纏身,但是有時覺得我這個月累積寫作字數以及時間應該不比任何一份畢業論文少。

功課的死期將臨之際,幾項一年一度兩年一度的比賽都定於四月截止,無業遊民的我只好不斷寫寫寫寫,為自己最後一年的學生生涯寫上最後幾句總結。從前認為寫不完就別參加的比賽或組別,今年怎樣也想寫點什麼,始終明年今日是一個無法預計的謎。

靈感輸出大於靈感輸入,結果出現我靈感赤字。

現在嚴重需要靈感輸入。

電影報章書本什麼什麼,我都想欣賞一下。我繼續看著自己必須進場的電影清單緊皺著眉,彷彿現在剩餘的時間不足以給我揮霍,然後書本的清單比電影的來得更長,換來是一陣無奈,好像只剩下報紙比較容易完成,但還是需要一點時間。我想暫時停止多餘的思考,離開電腦一會兒,悠閒地坐在沙發上吸收一下新資訊,聽著窗外淅瀝淅瀝的雨聲。

然後,當我準備去閱讀一下什麼的時候,我打了一個呵欠。

嗯,大家加油。

2012/04/21

In Darkness 無光歲月



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In Darkness 在香港並未獲得適當的重視,加上被列為三級片,香港只得寥寥兩間戲院作有限度的播放。

In Darkness 以二戰時期的波蘭為背景,德國入侵波蘭四處追捕猶太人。男主角 Leopold 是下水道工人,偶爾發現一班猶太人準備藏身於下水道,以逃避德國的追殺。Leopold 為了金錢而協助猶太人躲藏於下水道,但後來在相處下跟猶太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直協助他們直至德軍戰敗,而這班猶太人足足於下水道生活了14個月。

雖然電影被列為三級片,但是整體而言電影沒有刻意營造令人神經緊張的悲情與懸疑,相反以很真實的手法拍攝,只是偶爾一些過火的鏡頭以致令電影變成三級片。電影中有幾幕祼露鏡頭都顯得有點沒有必要,當然硬要解釋還是能夠解釋,只是刪減了這些鏡頭或是以含蓄的畫面代替亦未嘗不可,但是首次在螢幕中看見頗為真實的接生場面的確挺震撼。

電影劇本不錯,雖然懸念不算特別,但是高潮的確接二連三,稍有差池便全軍覆沒,而且對人性亦描寫得挺細膩。長期在黑暗的下水道生活使人產生壓力,以致當中有產生負面情緒,逃離大隊自己外闖;同時,有一班人仍繼續留守於那又臭又髒的下水道。其中一幕形容小女孩在寫字的時候,一隻老鼠在她面前行過,她輕輕地拿起老鼠放到地下,幾秒的鏡頭真實呈現當中環境的惡劣,以及生活於其中的人如何接受那環境。

除了描寫居住在下水道的猶太人外,電影亦提及Leopold 與他同事,以及家人的關係。Leopold與同事 Szczepek 一直協助猶太人,但是 Szczepek卻膽小離隊,而與妻子Wanda的關係亦因她知道丈夫協助猶太人而出現問題。這些的情節都充份呈現Leopold的壓力,以致中段Leopold曾放棄幫助猶太人買食物處理生活所需等。

電影中當Leopold家人吃飯的時候,多次提及「耶穌是猶太人」,Leopold 與 Szczepek 都顯得難以置信。事實上,德國大部份人民信奉基督教,但在納粹思想統治下的德軍卻屠殺猶太人,這引起另一方面的思想。


電影中, Leopold 協助猶太人的途中,他與一名猶太人殺了一個德軍,最後德軍為了泄憤而把10名波蘭人問吊並槍殺4、50名波蘭人。為了救一班人的同時害了更多的人,這行動究竟是否值得? 雖然這是看這些片種經常引起的思考,但是還是有必要想一想。


如果時間能夾得來,這電影值得去看一看。




2012/04/18

盛女.續篇


這星期幾乎於城市的每一隅都聽到盛女盛女盛女盛女盛女盛女盛女盛女盛女,而我在這裡繼續寫盛女。如果你對盛女這二字已經自然地產生厭惡感,我只好目送你把這篇網誌交叉,再繼續於網絡上遊走。

前篇關於盛女的短文寫於上星期一的晚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短短的半小時節目令我坐立不安,不得不借助Microsoft Work的幫忙。我把輕輕的五百字寄給明報以後,抱頭大睡,然後陸陸續續地看見很多對盛女不同的評語。盛女頓成了整個香港最為人熟悉的話題,Bonnie、Gobby、Florence、Suki和Mandy忽然成為大家的朋友似的,你說一句我說幾句熱烈地討論,甚至遠在美國交流的朋友亦定時上MyTV live跟我們同步收看這套求愛真人騷。

時至現在,盛女已經播映了第七集,剩餘最後三集。我認為討論的重點也應該轉換一下,不應該再像剛播映的時候狂插節目的潛意識存在問題、也不應該再無止境揭別人舊史針對那班自言擁有專業資格的導師(當然如今天明報所報導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發信投訴,批評那班專家做法不當則是沒有問題),更加不要多插一句說三色台只是幫什麼公司賣廣告。電視台也是一門生意,沒有利益的事三色台不會幹,這事你知我知三色台的股東更加知道。如果決定繼續看這節目,這些無關痛癢的事就此作罷,反正你也還是會看。

今晚,我繼續定時坐在沙發上專心地看著《盛女愛作戰》。然後,我發現我漸漸地欣賞這班盛女,這次的欣賞給予一向被狂插的 Florence。上星期看Florence的確很火,覺得眼前這位39歲的女士未免自視過高,大學講師直升機師都瞧不上眼,對自己外觀毫不介懷但卻嫌棄對方其貌不揚 (那位講師其實樣貌正常) 等發出一連串的指控。其實我們對她的指控,除了我們有時候看不過眼外,三色台也借用了很多專業人士的口批評了這位女士,意圖製造了更多的話題。今晚連旁白蘇玉華對Florence的語氣也多了一些輕屑地說「今次的配對又唔成功了」,這個Florence 就這樣不幸地成為這次節目的炮轟對象,然後那班監製在背後卡卡卡地慶祝節目成功。

當然,Florence 的確存在自身的問題,但是這問題並不是她所獨有,或者這其實算不算是一個問題又引起另一個問題。Florence 最常被專業人士判評過份浪漫過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她的要求與世界有落差。她希望愛她的人不是被她外貌所吸引,而是內涵,所以一開始堅決反對改變什麼形象。Florence 不想為吸引男性而改變形象其實是人之常情的事,甚至這是女性所期望的,我總不相信女性希望自己男朋友只看自己的容貌,然後一天妳沒有化妝或是在鼻的正中生了一粒暗瘡你們便再見了。若然硬要說參加這類節目便不要扮有性格,那我收口好了。

不過,今天由衷的欣賞卻是她最不懂為人圓滑處事的一面。今天那位專業紅娘再帶Florence去配對,然後男的是專業人士、身家豐厚、跟Florence同樣是加拿大回流,對她也甚有興趣。可惜,這一次又是襄王有心,神女無夢。Florence 在鏡頭面前說,那男的有問她索取手提電話號碼,然後她拒絕了。因為她知道自己對他不感興趣,所以無謂給對方錯誤的信息。在很多人看來極為過份之舉,交換電話或是社交禮儀沒有什麼大不了,她這樣嫌三嫌四實在忍無可忍。然而,轉角度來看,她此舉雖然甚為突兀,但是清清楚楚拒絕對方有什麼問題,至少沒有留下什麼爛攤子,我甚至懷疑他人會不會有這樣的勇氣。若然是我,我或許交換了電話以後不作任何回覆便算,當面拒絕的事可是……一種考驗。

然後,提及了Florence的過去,其實頗為心酸。

其實這幾次配對中,Florence仍不乏市場,只是遇不到兩情相悅的對象。雖然 Florence 不會有機會看到我的網誌,我也不是反主流意見的勇士,只是我不想成為羊堆中的一隻小羊,渾渾噩噩地跟著領頭羊而跑,而那領頭羊更是三色台。





2012/04/13

盛女愛作戰



最近,人人也說盛女愛作戰剩女愛作賤,這只有十集的真人騷頓時成為香港最熱門話題。星期一晚寫下的短文昨天在明報刊登了,瞥見Facebook上人人也談這話題,我也把這公諸同好作一紀錄。無奈的是這欄目只有五百餘字的空間,很短。





《盛女愛作戰》

最近,三色台強勢推出一齣求愛真人騷《盛女愛作戰》,以五位時值黃金之齡的單身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個案為招徠。若然我閒坐在沙發抱著好奇心窺探這五位女士的故事,對她們的外貌行為言辭加以評頭品足,這節目或許頗有娛樂性,然而焦點卻被節目所隱藏的含意扯開。

早於節目預告中,強調男女失衡的數據顯示於螢幕中間,意圖傳遞在男少女多的社會中,男性擁用絕對的優勢而單身女性只能淪為渴望被男士疼愛的生物的信息。事實上節目於短短的半小時中,一直以華麗的陣容與唯美的鏡頭深化這信息,使封建時代所推崇的男尊女卑再次以另類包裝植入觀眾腦袋。

雖然大部份女性對婚姻仍有所期盼,期望於茫茫人海中尋找一位伴侶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節目卻為女性塑造一種非嫁不可的形象。節目為那些女士安排星級導師,從形象化妝行為心理等方面為她們大改造,使她們擺脫剩女這綽號。如果拆穿這華麗的舞台,節目只強調了於男女失衡的年代女性必須改造自己以迎合男性的喜好才是王道,好像沒有男人是女人的絕症。

想起社會學課的時候,教授曾論及隨著女性知識水平提高、家庭的功能轉變等因素,女性的角色不再限於相夫教子,而婚姻亦不再是女性的唯一出路。無奈的是,電視台企圖為女性再次架上早已被拋棄的枷鎖。

2012/04/06

Mirror Mirror 魔鏡.魔鏡:白雪公主決戰黑心皇后



復活節前夕,看了Mirror Mirror,一套與復活節極度不咬弦的電影。

在入場之前,不知因由地繼續以為這是一套卡通片之類的電影,直至被朋友一言驚醒。

Mirror Mirror 改編自家喻戶曉的《白雪公主》,一套疑似集娛樂性、浪漫、華麗的電影。這類的電影志在娛樂大眾,嘻嘻哈哈輕輕鬆鬆腦袋擱在一邊休閒100多分鐘,劇情毋須多加深究細思。

Julia Roberts 飾演奸皇后,感覺偏向有趣而缺少了一直以來邪惡女巫的形象,炮製了不少笑位;相比之下,飾演白雪公主的 Lily Collins 則較為平淡,但頗為顛覆我腦海中的白雪公主。不過,最令我驚訝的是七個小矮人的新形象與舊有的完全不一,雖然仍是善良的一群,但外表卻失去原有小矮人傻傻呆呆的樣子,換上了一班粗獷形的小矮人,甚至有點像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中的海盜小人版。

這套電影的化妝、服飾都是亮點。雖然未能像 The Hunger Game 的予人一種驚為天人的感覺,但亦頗為突出,特別是酒會、婚宴時的多套服裝,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影的結尾是換出我一陣的無奈,沒有特別的交代,而換上了截然不同的情節。然後,這後情節不斷於之後的幾小時洗腦,留下很多聲的呼喊。

整體而言,這是不求情節思考的輕鬆作品。




2012/04/03

I Love U Because...


我相信我是愛看舞台劇的。

自從某一年開始,我初次進劇場看了風車草劇團的《我愛你,你咪理,死未?》開始,我不不知道因由地開始留意舞台劇 (當然有沒有購票入場又另作別論)。至今依然記得曾經一班人去看《邊城》 (超級期望重演)、跟唐寧握手的《爆谷殺人狂》,以及看了三次依想再看的《喝采》,只是銀兩有限看過的舞台劇都不多。

那是可有可無但我想說的前言。

早幾天去了看《I Love U Because》,繼《柯迪夫》後風車草劇團 x 王菀之的合作。

王菀之在舞台上總是給人驚喜,很不王菀之的王菀之,很大的突破。她與湯駿業在床上的纏綿遊戲、以響亮而清晰的聲音說粗口等等,都很難相信舞台的人就是一向乖乖女的王菀之。

只是以音樂劇歌舞升級版為旗號來說,《I Love U Because》略為遜色。舞蹈部分其實不錯,只是太少,未能盡慶;歌曲方面,雖然找來林一峰填詞,只是翻譯歌詞又要配合原來的意思真的比較困難,所以有點詞曲不合,稍令人失望。

不過,場景方面卻值得欣賞。那仿星巴克的咖啡座、那棵樹都令人印象深刻。

稍稍記錄一下。

雖然不少香港舞台劇也向曾於百老匯公演的劇目購買版權,改編以後重新於香港公演,但是每次看這些舞台劇我都看得不太投入。即使文化背景已經改以香港為藍圖,但看下去總是未能取得共鳴。另外,音樂當然也是極度主要因素,翻譯劇目的歌曲除了多以口語入曲之外,歌詞與音樂的配合都是有點慘不忍睹的情況。

反而,有時香港自家製作的音樂劇還要好一點。劇情真的是寫給香港觀眾,歌曲為劇情度身訂造,看下去有共鳴聽下去也沒有什麼突兀的感覺。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覺得即使藝術需要資金、收支平衡,而香港這市場的確小得不足以支持藝術家的生活,但是我們仍需要一些專為香港人而製作的作品。

拍一齣屬於香港的電影。

唱一首街知巷聞粵語曲。

寫一本關於香港的小說。

演一齣香港製作的舞台劇……


2012/04/01

今天只聽你的歌…



自從2003的愚人節後,每年的愚人節重點都放在你身上。

9年了。

然而,好像你沒有離開我們似的。


這一天,我的耳筒只播著你的歌…

凡人拍不出的戲 令我沒法忘記

春嬌與志明 Love in the Buff



沒有看過第一集,但還是被口碑拉了入場,然後到現在還是回味。

我沒有數過多久沒有看過這類的港產片,實在是咸豐年之前的事已經無從稽考,這次一看還是不錯。彭浩翔的實力確是不容置疑,鏡頭下的夜中環與夜北京都特別迷人,只是他下齣電影是國產製作,真是讓人心沉了一下。

雖然春嬌與志明也注入了內地元素,主要場景搬了回北京,演員亦加入不少國內明星,但感覺卻難得不失香港地道的特色,這是那些港產賀歲笑片無法匹敵。我為此思索箇中這電影的富有地道特色的原因,最後得出了「粗口」也許是其他一個主因的結論,就如我們看美國片聽了F字不能擁有的共鳴。

也許是很久沒有看這類很地道港產電影,今次一看覺得余文樂、楊千嬅的演技比以前成熟,表現很自演。當然我不會否認這或是電影太寫實而缺乏真正考驗演技的地方,但是表現令人舒服,也沒有了「方麗娟」時那種演戲的感覺。另外,配角們的表現也不錯,不讓主角們專美,如陳逸寧、司徒慧焯等。

故事圍繞楊千嬅、余文樂而寫,他們終成眷屬固然讓人欣喜,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另一半。電影中的楊冪、徐崢二人過份體貼,為了成全對方而甘心放手,現實上雙方難以同時擁有如此的情人。事實上,電影過於集中楊、余的感情線,以致那兩位國產情人被拋棄下,觀眾們仍不覺得可惜,也不替他們抱不值。

但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描述楊千嬅對余文樂的牽絆描述得不錯,不再是那些滿口愛愛愛的言論,而是從自己的行為中漸漸發現對方的影子,這使那種愛不再流於口舌之中。當然他們互相回憶的時候,那些片段亦把得寫實而不俗氣,看下去即使不曾經歷亦懂得會心微笑。

這電影其實笑位甚多,加上港產因素,看下去笑得特別開懷。黃曉明那一對、鄭伊健的客串都令人拍手……

最後,一提。片尾…「嗯」…

雖然這電影不如桃姐般奪獎無數,明顯這是兩類的片種,但是這電影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的共鳴感是桃姐比不上。





Carnage 躁爸爸狂媽媽



Carnage 改篇自舞台劇《豆泥戰爭》(The God of Carnage),Roman Polanski執導。

70多分鐘的電影集中一個場景、由4位大名鼎鼎的演員的互動而成,不折不扣地把舞台劇特色搬入電影。

故事由兩名兒童於公園打架,雙方家長相約談判開始。他們一對是律師和投資顧問,一對是五金行商人和作家,四人一開始仍以禮相待,處處表現冷靜忍讓,但隨著Kate Winslet於客廳嘔吐開始,他們四人開始大爆發。從夫妻與夫妻的對壘,到男人的互罵、女人的互罵,最後甚至男女各站於同一陣線,火花四濺,最後這場鬧劇完於一陣沉默。

電影以兩段公園的片段作首尾呼應,開首以拍攝著小孩於公園中打架的場面而引入故事,最後亦重新以兩名小孩於公園和好如初作結,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場面。究竟雙方父母為了兒子所以與對方爭執至不顧身份,還是另有原因?

其實,電影主要集中在同一間房子中並沒有特別的問題,感覺還挺不錯,始終4位都是能獨當一面的演員,4人所擦出的火花多於我們能期望,當中甚至有幾幕令人忍俊不禁。當然,電影改編自舞台劇,同樣受同一場景限制,主角們幾次徘徊於離開與進入屋子以製造張力,但是這幾幕的轉折位比較奇怪。另外可惜的是文化差異使我們未能完全了解對白的笑位或是含意。

雖然電影橋段難以於現實發生,總是相信現實中人們總是不會於陌生人前扯爛面皮,毫不理性地互相大罵而不離開屋子,但是這短短70多分鐘的疑似鬧劇還能引起反思,以及一點點的共鳴。

這種另類的電影,其實不錯,但是不足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