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6

《鐵人父子》(The Finishers)::輸了,也配當鐵人



翻查法國三項鐵人賽(Ironman France)的基本資料時,抽了一口氣:二點四英里的游泳、一百一十二英里的山區單車,以及二十六點二英里的馬拉松,一共一百四十點六英里的比賽,限時十六小時。單看比賽的要求,就能明白要配上Ironman這稱號,絕不簡單。

一個人要完成這場賽事已經不是易事,更莫道要拉著另一個人。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鐵人父子》,講述年屆中年的保羅(Jacques Gamblin),為了完成患有先天性麻痺的兒子祖利安(Fabien Heraud)的心願,決定踏上鐵人賽的旅程,修補二人過去疏離的關係。
說實話,二人沒有成為鐵人的客觀條件。保羅雖然身材健碩,但是人到中年,體能下降,加上剛被公司辭退,成為失業大軍,與太太時有爭吵,工作、家庭都陷於困局,完全是一個失敗中年的寫照,而兒子祖利安雖然正值壯年,但自幼患病,不良於行,只得長期坐在輪椅之上。
雖然客觀因素毫不理想,但他們卻花上最大的努力,只求在限時之中完成比賽。 經過十五個小時的比賽,很多人中途放棄、倒地退出,保羅也開始體力不繼。正當以為一切將付諸流水,祖利安用不太靈活的雙手慢慢推著輪椅,向終點進發。這一推,推動了輪椅,也推動了體能透支的父親,以意志撐下去。
他們完成比賽的一刻,很感動,但更感動的是,祖利安要求跟父親參賽的一幕。祖利安比任何一個人都知道自己的限制,與父親的關係,但他不被這些所謂的「不可能」而阻礙。他首先說服父親參賽,又哀求母親批准他去比賽,甚至與朋友走到主辦單位,要求他們確定他與父親的參賽資格。一路看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對於祖利安來說,每一步都在衝破他一直以來的comfort zone。
《鐵人父子》拍得很平實,情節沒有驚天動地,也沒有俗氣催淚,但卻被戲中主角們的堅持所打動。有一幕,裁判一聲令下,比賽開始,一大群選手紛紛落水。畫面佈滿的是一個個在海上努力划水的人,過了一會,海面回復一片平靜,保羅才拉著祖利安慢慢的出現在畫面中。這一幕看似很普通,不值一提,卻是一個很完美的開始。也許,很多人參加鐵人比賽,是希望贏得賽會認可,成為合符資格的「鐵人」。然而,鐵人不是單指第一名,而是在看似最沒有可能的環境下,繼續嘗試,繼續突破自己的人。正是如此,早在保羅和祖利安決定參賽的一刻,他們就是不折不扣的鐵人。

2014/08/23

在影片橫行的年代,一個大話能撐多久?



 (圖:蘋果日報)

自狗隻「未雪」在粉嶺站被一列直通車輾斃,事情逐日發酵。這件事情,港鐵責無旁貸,然而,多番聲明不盡不實,惹起極大民怨。結果,幾日以來,輿論未見降溫,反而愈見激烈,甚至有數百人去港鐵九龍灣總部抗議,又去上水站進行悼念。

一隻唐狗,竟能激起千層浪,引起上千市民的關注,想必事前是社會,以及港鐵未有念及。港鐵「見狗不救」,固然有錯,理應負責,然而在事情發生,以至這件事滾成社會大事前,港鐵非但未有把握機會道歉認錯,更多番發出聲明,卻在公布不久,被人揭發與事實不符,令情況雪上加霜。今日,再在新的片段流出,進一步指出港鐵的責任。

未雪被輾後,港鐵發聲明,說明「曾在上水站範圍搜索,但未有發現」,隨即被市民提供的片段篤穿大話。另外,又指出路軌旁邊發現未雪屍體,後又有圖片證明,屍體躺在路軌之上。事至那時,港鐵應該心知肚明,即或當刻不是繁忙時段,但有不少人已經拍下影片。若然繼續隱瞞,有可能被揭破。

後來,港鐵的聲明指出「職員隨即進入路軌範圍,嘗試將狗隻抱起帶走,但過程中因狗隻掙扎,一位港鐵職員受傷。」正當大眾把焦點從聲明,轉為大眾的悼念行動,又有一段新影片流出,影片長一分多鐘,拍下的除了那個準備拿椅子救狗的職員外,還有兩名市民先後想救狗被阻,以及有兩個職員先後跳下路軌。然而,兩個職員沒有如聲明所言,意圖抱起狗隻,反而把狗愈趕愈遠,進一步證明港鐵的聲明再大隱瞞之嫌

在這個年代,智能電話是大多人的必需品。一機在手,看見勢色不對,又或遇上大小奇事,通通手機先行,化身為平民記者,拍下字件,記錄過程,再上載至網上。這些片段未必完整,但是卻如拼圖般,一幅接一幅湊合,把真相逐步還原。在影片橫行的年代,正所謂「有圖有片有真相」,影片是王道。在發生這些社會關注的大事後,你可以繼續講大話,安然渡過一段短的時間。一日,兩日,甚至三日,但卻隨時會被人揭發,推翻你之前誓神劈願地承諾沒有說謊的「真話」。

事到如今,港鐵如何推卸,都推不走這次的責任,也就別再左閃右避,發出一個接一個的虛構聲明。社會需要的,不是一個道歉,獻花的門面功夫,而是一個真實而深入的反省和檢討。


2014/08/19

《等一個人咖啡》:依然九把刀


《等一個人咖啡》是九把刀第一本純愛情小。中學時期,同學間傳九把刀的作品,其中一本是《等一個人咖啡》,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小說;相距幾年,很多細節忘記得七七八八,適逢電影上映,重新拿起小再讀。看完電影,發現劇情幾乎改編,但是,依然九把刀。

不像《那些年》,電影由九把刀自編自導;這一次,他放下導演的身份,改當監製,但環觀整齣電影的味道、布局,靈魂卻不離九把刀。看過《那些年》,早就領教過九把刀式的電影特色,明明主線是談情,前半段硬要加入一些不太配搭的劇情,嘻嘻哈哈的,走至後段,氣氛突然一變,正經起來,甚至贏得不少人的眼淚。他對《那些年》,以至《等一個人咖啡》的處理手法,如出一轍,甚至我有點認為,于在戲中評論暴哥導演的江湖類型電影:「看的時候覺得無稽搞笑,看下去,卻能體會另一種意味。」 是九把刀對自己電影的一句點評。

談《等一個人咖啡》,幾乎離不開九把刀的劇本改編。這電影,與其是改編,不如九把刀只是保留了原著大多的人物,在這前題下重新創作。九把刀這一改,嚇壞了不少讀者,但同時賦予電影新的生命。原著當中,九把刀花了很多時間,描述阿拓的奇異朋友群,各有特色,這是小有趣之處,但若一一放在電影,恐怕多花一小時,也未能進入正題。現在他全新為電影寫過戲本,保留幾個有趣,而且對其他角色有所串連的人物,是一個勇敢的嘗試,而且效果不錯。

結局是電影的高潮,與原著大為不同。若然沒有讀過原著,跟著劇情探索故事,會覺得有趣,但看過原著,再看電影,則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驚訝,這是九把刀對書迷的一種驚喜。事實上,臨近完場,不計那個高潮,《等一個人咖啡》與其他電影或作致敬,或作連結,驚喜接二連三。這些驚喜雖然與主線沒有太大關係,卻又引得滿堂哄笑。對香港觀眾看說,不但沒有水土不服,而且意義又多一層。


《等一個人咖啡》不是沒有缺點,有的改編反而累贅,但是這些瑕疵,不改電影的吸引力。《等一個人咖啡》的吸引力在於,小有一種味道,電影又有另一種味道,兩種味道雖然不同,但不相沖。這不單是正經八百地拍一齣愛情小品,賺人熱淚,要觀眾哭著離場。如果帶著這種期望入場,的確會失望。而是,看一個作家,如何成功透過另一種媒介,繼續向觀眾展現有他個人特色的作品。


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chingszechuen

2014/08/17

八一七,很想笑,但笑不出


(圖:明報)

八月十七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上午舉行「萬人跑步上中環」,下午又搞了一個反佔中大遊行。整日活動一氣呵成,結果,黃昏未到,各則關於「反佔中」的新聞出爐,討論愈見熱烈。

在網上看新聞,上午的「萬人跑步上中環」,預計有一萬人參與,結果,人數未能突破四位數,全程「水靜河飛」;下午未到「反佔中」遊行,多個團體在附近酒數設飯局,然而,遊行之時,未見萬人空巷,道路暢通,有記者拍得遊行人士一出維園,即轉入港鐵站,有的坐港鐵離開,有的坐至遊行的終點站。

有線記者成功訪問不同的遊行人士,追查他們何以參加遊行,有小孩說「我地是中國人,應該是一國兩制,(香港)要跟中國的普選」當被記者追問何謂「中國的普選」,他一臉茫然,轉向家長,斷斷續續地說「要過半數先成為(當選)。」有遊行人士直說,反對什麼不清楚,這次遊行純粹是跟鄉長的吩咐,更又有人說她是過來玩,又有得購物。

讀到報導,聽見訪問,則則可笑:沒有參加長跑好笑,遊行隊伍三五成群坐港鐵離開可笑,然而,想深一層,根本笑不出。雖則大會打正旗號,說是「反佔中」,而多年以來,各人都知道遊行人士,大多各有訴求。然而,在這關乎香港未來的重要議題上,眼見所謂的「遊行人士」,對自己何以身處在遊行隊伍,顯得極為茫然,不是說被人邀請,就是打算過來吃飯、購物。作為這地方的一分子,試問怎能笑得出?

又,若然平日有人說「要跟中國式的普選」,對政治氣候稍有認識的,一定忍不住大笑。然而,當你看見說這話的是一個小孩,而且語帶驕傲地參與這次遊行,搶著原本不是訪問他的咪,說出「要跟中國的普選」,無法擠出一絲的笑容。

提起遊行,曾經參與遊行的人知道,遊行吃力不討好。在最炎熱的季節遊行,更是一件苦差,別說擠在維園,等待出發,已經汗流浹背。即或離開維園,走至在銅鑼灣一帶,經常有阻塞的情況。一群大汗淋漓的人,跟旁邊的人手貼著手,大叫口號,前方的人卻絲毫未見移動。說真的,很難捱,很辛苦。若然沒有很清楚的訴求,沒有很大的信念,根本無法繼續撐下去。

錢的確可以收賣人,叫人不費太大的功夫,簽一個名,又或專車接送,送一個掌心雷,叫人投一票。但是,叫一班沒有目、信念的的人,在八月大熱天時,從維園走到中環,真的不是一件易事。

倒是,八一七,事前好像勢頭很強,事到如今,只得說是周融的一大錯誤。他對自家資源的信心太大,被一百多萬的「反佔中」簽名的「破紀錄」人數蒙蔽雙眼。簽名的很容易,一個月,一百多萬不算很難,但現在證明,願意走上街頭的,恐怕真的不多。這種落差可以有很多的解讀,但有一件事肯定的,是很有決心地覺得「反佔中」的人有的,但不是很多。


剛寫完這篇文,看新聞的時候,警方公布高峰期人數高達十一萬人,比七一遊行更多。這一刻,我很想笑,但因為警察(統計太差),笑不出。

2014/08/16

「個人名義」,只是梁振英的「語言偽術」


(圖:蘋果日報)

說明會以「個人身分」參與反佔中簽名的梁振英,今日下午信守承諾,在鎂光燈下,在香港總商會的金鐘辦公室,坐在一早安排的桌椅上,簽下神聖的一筆。

梁振英的簽名,高調,公開,但硬要堅持是以「個人名義」進行,惹來網上熱烈地討論。梁振英善於語言偽術,這次不例外,以為搬出「個人名義」,就為為所欲為。結果,網上各人提出不同理由,指明梁振英的「個人名義」是站不住,有既然如此,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至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都沒有問題,又有說梁振英辦公時間簽名,是公器私用,USP社媒甚至轉貼《環球時報》2005年批評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以個人名義參拜靖國神社是難掩耳目的報導。

早在梁振英事先張揚以「個人身分」簽名,多個評論人已經撰文反擊,篇篇擲地有聲,情理兼備,梁振英自然聽不入耳。有趣的是,那篇《環球時報》評論,雖是責罵小泉純一郎,但套落在梁振英身上,同樣適用:只要他擔當家要,他的公面貌就不再是人,他的社文化政治作就決無人名可言。小泉可以是父,是兒子,是丈夫,但世人認識小泉,是作為國家首相的小泉。」可謂隔空抽擊,見血封喉。

說實話,罵梁振英,當然能搬出很多不同的理由。從他以「個人名義」簽名,至利用政府新聞處出稿,隨行又有新聞處和特首辦的人員,件件都值得指摘。只是,事到如今,大戲做完,反而有一種多說無謂的感覺。

其實,梁振英的做法有問題,是毋庸置疑,根本毋須再找任何理由,以證明問題的存在。「個人名義」只是他一貫的語言偽術,香港人很熟悉,多聽無益,繼續在這四字詞中斟酌,意義不大。而且,他的處理手法,不會因為其他人有相同的行為,而令他的錯誤合理化。就如,「鹿」字,毋須任何人證明這是「鹿」,而不是「馬」。只有那些意圖混淆視線,欲要指鹿為馬的人,才要煞有介事地不斷地向人說明這不是「鹿」。


不過,這件事的重點,不在於梁振英的簽名,他的簽名只是周融那「破紀錄」簽名活動的一個小參與,微不足道。重點是,他不介意抓爛面具,明明的破壞規則,以他的語言偽術的能力,帶領香港正在進入一個光明正大地是非不分的年代。

2014/08/14

《我就嚟是歌手》(20 Feet from Stardom):遠在咫尺的堅持


去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隱世巨聲》(Searching for Sugar Man),尋訪了歌手Sixto Rodriguez人生如戲的經歷,感動了銀幕前的觀眾;這一年,最佳紀錄片《我就嚟是歌手》同樣以音樂人,感動觀眾。這一批音樂人的經歷沒有如Sixto Rodriguez般傳奇,名氣也不大,但若然細心留意,或者很多人早就未見其人,先聽其聲。
《我就嚟是歌手》說的是一班和音歌手的故事,與歌星站在同一個台上,同樣拿著咪,面對同一群觀眾,卻永遠不是焦點。英文片名20 Feet from Stardom,算是把她們的處境一語道破,與那些受萬眾注目的超級明星距離只得幾步,然而這幾步卻是遙不可及,永遠只得站在鎂光燈的背後。
導演Morgan Neville進行了五十多個訪問,對觀眾來說,眼前的他們很陌生。走在街頭,即或迎面相見,沒有人認得他們。有趣的是,一般人不會記得他們的名字,然而,被一般人視為超級巨星,如Mick Jagger、Bruce Springsteen,卻能把他們的名字記得清清楚楚,甚至不吝嗇對他們的欣賞。
和音歌手的實力不差,有的比明星唱得更好,只是一直以來,他們習慣站在舞台的一角。這一次,巨星們甘願當上配角,為一眾和音吶喊助威。聆聽著他們的故事,各有特色,每一個都是笑中有淚的故事。有人身為和音,卻有一個歌手夢,但這條路正如片名所言,遠在咫尺,只得繼續站在巨星的身旁;有人曾經推出個人專輯,贏過格林美獎,但是性格使然,還是覺得站在Rolling Stone後面,最為自在;有人本來跟Michael Jackson準備舉行演唱會,但因Michael Jackson離世,被安排成為悼念會主唱,一鳴驚人,然而事業依然沒有太大的起色 。
其中,Darlene Love的故事,算是最為傳奇。她曾與多位著名歌手,如貓王Elvis Presley合作,又曾跟音樂監製簽了約,準備出唱片,歌曲推出了,卻發現是以他人的名義推出。有一段時間,為了生計,她放棄唱歌,轉行做家務助理。有一日,她如常地幫人打掃房子,收音機卻傳來她主唱的聖誕歌。這一曲改變了她的人生,她毅然放下了工作,下定決心走到紐約,開始自己的事業,終於登上搖滾的名人堂。
拍完這齣紀錄片,依然有很多和音歌手在他們的事業上掙扎,為前途躊躇,尋找自己合適的目的地,或是歌手,或是繼續做和音。受訪的人很多都上了年紀,聽著她們的分享,像是忽然回頭看回從前,對答像是很淡然,但字裡行間,提到她們從前的工作,與一眾歌星合作的細節,字裡行間,仍然流露出一種強烈的情感,對唱歌的熱愛。
這一班人,用他們的努力,訴說一個個堅持的故事。這一種堅持,即或沒有落淚,卻讓人感動。當和音歌手的堅持,比當明星的更為艱辛,她們心知肚明自己永遠不是最受注目的一群,名成利就與她們無關,但是她們卻要花同樣的時間,付出相同的努力,為的只是簡單的理由:「我喜歡唱歌。」為著他們喜歡的唱歌,他們不辭勞苦,這一種專業,值得我們的致敬,正如導演拍完這齣片以後,說的一樣:「你的名字不是家傳戶曉,但不代表你不是巨星。」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chingszech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