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Books in my cinema」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Books in my cinema」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4/06/13

沒有了宮崎駿的《風起》


半年前,宮崎駿的告別作《風起了》上映,惹起大眾的注目。注目是因為這是一代動畫大師的封筆之作,同樣在於其選用的題材 ── 崛越二郎的生平,一個很不宮崎駿的題材。崛越二郎是日本著名的戰機設計師,二戰時期製作了多款戰機,包括最為人熟悉的零式艦上戰鬥機,其敏感的身份終為宮崎駿的告別作品帶來很多的爭議,以至抨擊。

宮崎駿的《風起了》同時取材於崛越二郎的生平與崛辰雄的《風起》,但是電影以至觀眾的眼光無疑都側重於崛越二郎製造飛機的夢想,而忽略了《風起》。事實上,《風起》中提及的愛情,在宮崎駿的筆下並不顯眼,甚至只淪為對二郎對夢想的襯托。

隨著《風起了》的落畫,電影的熱潮與爭論逐漸冷卻,決定拿起崛辰雄的《風起》,意圖一讀這本洗刷了宮崎駿味道的小說。《風起》談的是一段陪伴養病的經歷。女主角節子是《風起了》中菜穗子的原型,患上肺結核,病情反覆,時好時壞,最終搬上山中的療養院休養。

與崛越二郎的選擇不同,《風起》的男主角陪同節子到山上居住。他們朝夕對,不願離開對方。然而,男主角看著病院發生的種種,加上節子的病情隨時惡化,隨著日子愈久,心中的不安愈強烈,如書中所言:「現在我們互相給予的,與我們曾經給彼此幸福的回憶已然是那麼不同!那是一種更加令人揪心的感傷,類似於幸福卻又與幸福大相逕庭。」

這是一個愛情的故事,然而因著女主角身體的緣故,字裡行間夾著的是生死之間的思考。從翻開書本的第一頁,直至故事的結尾,《風起》沒有一處高潮起伏。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縱然沒有華麗的情節,文字只是圍繞男女主角的相處,以及男主角的思想,寫下的卻是真摯以至超越生死的感情。

讀完崛辰雄的《風起》,回想宮崎駿的《風起了》,呈現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風起了》有的是男主角在事業上的雄心壯志,對夢想的鍥而不捨,但在《風起》裡,男主角純粹得多,眼裡只有身患重病的節子,他連工作也提不起勁。無疑,《風起了》有些設定是取材於《風起》,但是宮崎駿卻把《風起》的主題抽走,把崛辰雄陪著愛人經歷生死時的種種掙扎,以至當中的深層思考全都剔走。這種留下軀體,卻少了神髓的改編,讓電影裡的崛越二郎與菜穗子的關係變得表面,也叫觀眾無法對他們的感情加以投入。


結果,雖然《風起了》改編自小說《風起》與崛越二郎,但幾乎沒有《風起》的影子。最後,觀眾記得的崛越二郎的飛機夢,批評電影是好戰的,但對《風起》卻幾乎隻字不提,這是有點可惜的。若然因著宮崎駿的關係,而拿著《風起》來看的人也許失望,這幾乎與《風起了》是截然不同的故事,最多只是借用了書中的金句 ── 「起風了,努力活下去」。然而,放下對宮崎駿的想像,視《風起》為一本獨立的小說,這無疑是一本好的小說。


2013/09/25

讀書報告上未曾讀過的書




最近幾天,同事問我有沒有看過讀過關於血友病患者的《海闊天空》。我拿著書本,翻了幾頁,雖有一陣很熟悉的感覺,又不出當中的細節。最後,只能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肯定寫過這本書的讀書報告,但不肯定有沒有看過。」同事聽完,不禁大笑。
香港的學生自小被培養讀的習慣,然而他們最後喜不喜歡讀,根本沒有人理會,反正根據非官方數據統計,大多的學生都是「速讀王」,每年隨時讀上百多本甚至更多的書,而且範圍遍佈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的十大分類,叫很多自稱喜歡讀的人都望塵莫及。
我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物。小時候,學校辦了什麼讀獎勵計劃,看了幾多十本書就有獎狀一張,並依數目分上金銀銅三種。 為免學生只抄書名,老師便準備了一套幾款的工作紙,要求學生分享書中最喜歡的情節(或是人物,或是句子),然後寫上原因,再為每本書評分。雖然扮讀書的難度高了,代價也高了(要做一張工作紙),然而老師擔心的歪風依然未能制止。
每當老師準備收回工作紙檢的時候,所有同學(包括我)也忽爾在一星期「讀上」二十至三十書。老師一個學期檢幾次,全班稍有勤力的同學都成了「速讀王」。為了不落後他人,曾經坐在圖書館或是在家中拿了十幾本書,翻兩翻就根據難度選擇不同題目的工作紙,然後快速地完成。而且,為了不讓老師懷疑,還要拿著月曆,分配不同的讀日期,免得有一天讀了四、五本書的意外發生。
那段日子,我交的報告很多,但真正讀過的很少。在獎勵計劃下,我像所有急功近利的學生一樣,為了拿一些虛名,而練成了「速讀之法」。然後,像所有人一樣,忘記了那些曾被寫過讀報告的書本。
學校一直傳送一個觀念:讀是好的,而且讀得愈多愈好。的確,沒有人能否認讀的好處,然而作為過來人,我並不覺得讀計劃培養了學生讀的興趣。相反,在那種被催迫的時候,學生根本無法真正享受讀的滋味。
在學校裡,老師把讀量化,以書本數目去衡量學生的讀成果,結果很多人為了滿足老師與家長的期望踏進灰色地帶(學生自然有其責任),更甚的是這樣的計劃更讓一些真正喜歡讀的學生無法享受讀,以量為計算準則,只會讓學生放棄研讀一些需要時間思考沉澱的書,轉而選擇一些容易讀的讀物。
無奈的是,學校與老師都對這些讀獎勵計劃樂此不疲,年年推廣,繼續培育一代又一代年輕的速讀王。最後,不但無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更與當初目的背道而馳。


-- 

刊於《有人寫字》

2012/08/08

龐一鳴、張敏婷《一打人去賣藝》


近日閒餘的時候用了一段不太長的時間把《一打人去賣藝》看完,書中紀錄了一行十二人於歐洲賣藝的經歷,嘗試以另一種旅遊方式去了解這使香港人趨之若鶩的地方。

若把書中的內容再細分,它一部分紀錄了賣藝團的經歷與體驗,另一部分則是龐一鳴對地方的觀察與細想。每部份的紀錄不算多亦不詳細,但是在他們的經歷中我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行性。除了以技能表演去賺取旅費以外,Mission Exchange也是一種聽下來像是沒有可能的賺錢方法,像書中提到他們以港幣2元(獨特的外型)與別人交換2歐元,打破以往自己處事的框框尋找不可行的可能性。

另外,在書中龐一鳴提到不少外國政策如何讓城市在各方面更加完善,如文化經濟政治等等。「佔屋行動」是其中一項被提及的政策,這政策是政府容許市民佔據空置的房屋與地方,善用城市所有資源同時讓國民能有容身之所。當然在地產霸權下的香港沒有實行的機會,但是這令我無法不懷著一絲希望。另外書中提及的回收制度也值得香港參考,在超級市場中放置一部回收機,每次回收膠樽之類皆能兌換食物和金錢,這的確能減少可循環再用的資源被置於堆填區,也是一種公民教育。

以他們的方式去遊歷鐵定在香港不會成為主流,但是有時候我是還會對此作出一定的幻想。始終在一團人在歐洲賣藝賺旅費是浪漫的行徑,將來想起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體驗,只是生活對太多人來說都太過實際。若然時間金錢容得下自己的浪漫,或者真的應該考慮這個賣藝團。

2012/08/02

安倍夜郎《深夜食堂》


在偶然的情況下看了安倍夜神的《深夜食堂.卷一》,以四、五分鐘能完成的漫畫為一個小故事。在深夜時份閱讀《深夜食堂》別有一番特別的感覺,也是一種平靜內心的方法。每個小故事皆與一種食物有關,而食物亦與人情有關,層層遞進,《深夜食堂》所說是一些關於人情的故事。

第一卷最喜愛 〈 蘿蔔燉牛腩加蛋 〉、〈 拿波里義大利麵 〉、〈 馬鈴薯沙拉 〉和〈 西瓜 〉,四個風格不同的故事帶出4種不同的人事,有時候會心微笑,有時候忽然感動,有時候不禁點頭。

值得一看。

2012/07/31

東野圭吾《真夏方程式》


《真夏方程式》是「湯川學系列」的第六本著作,亦是系列中第三本長篇小說,中文版在7月正式推出,但出版社由過往的獨步文化變成三采文化。

《真夏方程式》的舞台由東京換到一個叫玻璃浦的鄉下近海的地方,以「海底金屬礦物資源關發」為開始,作者於寫作小節的用意與湯川角色成長不無關係。與以往同系列小說的相比,《真夏方程式》中湯川學的表現更具人性化,在注重物理知識查案的同時,更加關心涉案人物的人生和未來,而東野圭吾在小說中亦如後記所提及顯露在環境與科技之中必須重環保的概念,也強調保護一個人的人生的重要性。當然作為讀者對湯川教授這次的決定未必給予無限的支持,甚至站在反對立場,但是我無法不開始欣賞湯川這位學者。

小說的佈局給予無限驚喜,總有一種停不下來的感覺,但看到最後又不禁帶有一點的唏噓。在故事結構與整體感覺上,縱然《真夏方程式》在開始的確成功塑造悠閒與陽光的感覺,但當線索不斷浮現,甚至最後揭曉答案,都帶著前兩集《嫌疑犯X的獻身》的影子。

雖然上集《聖女的救濟》依然未發行什麼電影版,但我急不及待期待著這小說的電影版來臨。《真夏方程式》比《聖女的救濟》寫得更好,故事亦比上集合理,但要處理小說中的情節亦不是一件難事,只是一邊看不禁出現了福山雅治的臉孔。傳聞下一部系列有關小說《伽利略的抉擇》於今年發行,我只能期待中文版盡快出版。

2012/07/28

陳慧《拾香紀》



從逍遙自在的旅程中回歸香港,彷彿這一切需要時間適應。在一堆排山倒海的壓力逼近之前,我如常地去到最愛的書店買了幾本書,消磨時間紓解鬱悶。花了一晚的時間把陳慧的《拾香紀》閱讀一次,重拾中學時候一口氣完成一本書的習慣,感覺的確非如間斷閱讀的書籍能媲美。

《拾香紀》以連家十小姐連拾香的角度切入故事,描述連家在1948 - 1996年所經歷的事。雖說是連家十多人的家族故事,但所描述的卻是真正的香港故事,把這幾十年的香港歷史透過連家不同成員具體的顯露出來,再配以一些家庭瑣事使故事更加細膩。

縱然作者早於1996年構思《拾香紀》並於1997年動筆,但十多年後閱讀這書卻沒有一種過時的感覺。在 〈七喜〉 一節中,作者提及「大家都反對在大亞灣興建核電廠,七喜更是振振有詞」。那段描述的年份是1984年,然而2011年關於大亞灣核電廠的問題再度牽起關注,這當然未必是作者所預料,卻又減少書本的時空限制。在書中最附合現況的還是數到 〈六合〉 中的一句:「原來,在這個社會裡,實在有這麼的一撮人,有話要說,可是沒有人聽,只能用示威請願的方法。」那時候,拾香是指一班社會的少數人士,如弱智人士、天台屋居民等等,但是現在閱讀這一句的時候,我不禁想到的是香港大多數的市民。

看畢《拾香紀》,最喜歡的是 〈九傑/健〉 這一章。每當描寫九傑的精靈與聰明,在拾香或是像我這種旁人眼中都是殘忍。九傑變成九健是社會的問題,明明在家中懂得用筷子吃飯,在「特殊學校」卻被逼用上調羹,但這卻是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