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8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除了政治,再沒有什麼



有些電影,未上映就有四方的輿論,讓人難以抗拒,《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算是其中一部。原著小來自高登,出實體書後銷情理想,加上由陳果執導,事前講明本土,不預在國公映,連預告片也被眾人以政治角度解讀而瘋傳,各種因素都將《那夜凌晨》看成是本年度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

各個戲院嚴陣以待,公映前一星期已經開始預售門票,大多戲院幾乎滿座。然而,公映不足兩日,網上爭論愈來愈熱烈,有人讚好,但更多人狠狠地給予劣評。看《那夜凌晨》時候,場反應其實不錯,笑聲不斷,有幾次更有人笑得忍不住拍掌,但完場以後,當笑意冷卻,電影好像被倒空,沒留下什麼得回味。

《那夜凌晨》改編自Pizza連載於高登的同名小,講述一架由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離開了獅子山隧道後,發現所有人和車都消失。留下的十七人中,有的離奇死亡,有的遇到奇怪詫異的事,仍然生存的人設法解決問題,回到本來的香港。陳果沒有將整本小濃縮成一齣兩小時的電影,事實上這也不太可能,是以電影只選取小的前半段。

電影改編大熱的網絡小,話題十足,喜歡原著的人有一定期望。不過,導演、編劇有他們改編的權利。《那夜凌晨》改編的地方不少,有的改得不錯,讓故事更加流暢,如把一早落車的中大四子提早「處死」,把焦點放回在大埔的十三個人的身上;也把原著中兩個冷靜而聰明的角色四眼仔與阿信合併(徐天佑),無謂衍生兩個性格相同的人,而且也提早把The Fact Pizza的解謎)的一部分出現,讓未看過原著的人,容易了解故事的進程。

不過,《那夜凌晨》敗就敗在其起初被吹捧的本土話題之上。電影以本土入題,談政治,一切都並沒有問題,而且在原著中,作者偶爾幾句神來之筆,抽一抽政府水,也讓人讀得過癮。無奈的是,電影過於強調政治的角度,反而放輕了電影本身的懸疑部分,以致故事有點失衡。照理從獅子山隧道至大埔的途中,以及游梓池(黃浩南)與恐怖Yuki (文詠珊)回家路上看到面具人時,那種恐懼感應該能加強,以致置各人於一個近乎望的階段。加上,平時善於黑色幽默的陳果,這次一時加重劑量,在多個場口搞了不必要的笑話,沖淡了戲裡的驚慄感,尤以揭開面具人(周國賢)的一幕為甚,理應是帶有恐懼的色彩,卻被兩句「Google」,惹來全場大笑,以致電影與故事的設定未能相同,電影的主調也就有點前後不一。

香港電影願講政治,拳拳到肉,是難得,也得欣賞。然而,處理卻有點突兀,就如從前中化的小組討論般,一人一句分享意見,以對白明言問題,卻沒有以情節交代,以致過於膚淺,為講而講,與情節未必配合。就像,當游梓池出現實世界已經過了六年的時候,各人忽爾一人一句,著普選與特首,好似凌駕在電影之上,成為獨立的一段。

香港電影願意強調本土,不賣人民幣的賬。作為喜歡電影的香港人,沒有什麼比這更開心。但是,不只是幾個戲口談了政治,就叫「本土」。事實上,只看片名《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就相當有本土味道。紅Van是香港特別的交通工具,也是電影的靈魂;起首,也有幾幕拍到旺角的繁華,反倒是大埔,雖然電影的主場景都在大埔,談到大埔的鏡頭很少。這些地方色彩理應是本土的最佳證明,但落在強調本土的電影裡,卻只得成為場景。


談《那夜凌晨》是困難,當中有些場口真的令人拍案叫,林雪的演出也是一,只是看完之後,卻沒有預告片後的驚艷與期望。導演的意圖很明顯,以紅Van講從前的香港逐已消失,這也是配合。奈何的是,政治戲份太搶,本來紅Van的故事就被比下去,嚴重變形。會不會拍下集已經是後話,只是這一集,有點難以服進場的觀眾。


刊於《評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