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0

何以電視沒落?



這幾星期,電視再一次成茶餘飯後的話題。無線任由中國版《西遊記》據黃金時段,雖動用極班底,投資巨大製作費,但不少人看完一集(甚至更短)就決定掩面不看,表示堅持。這劇集收視差人意,獲得超過千封投訴,卻是名副其實的話題之作。而亞視眼見無線惹來極大民憤,決定派出無限翻播的經典劇集《我和疆屍有個約會》,希望爭一日之長短。這些超乎想像的兩台對決,夾在中間的觀們只能無語苦笑

讀了有關周華山〈電視的覆亡(節錄)〉一文,談到經過七十年代的黃金期以後, 有文化人早於八十年代提出電視不再有趣」(這叫生於八十後的一代情何以堪)。後來,出色的電視評論員澄雨也封筆,不談電視,文中流露的是無限婉惜,彷彿電視果步向滅亡。這文章初次於1990年出版,二十四年後再讀,尤以第一部分「電視不再有趣」,縱然例子早就過時,但當中談到不少的重點,今日重看依然準確。

文章提到從前的劇集成功讓電視成「普及文化的中心」,以及「最熱門的話題」,但後來多人對電視節目並無認識,甚至對看電視生了負面的印象。縱然文中所指的是八十年代的現象,但套用現在依然合適。曾幾何時,我們視電視為生活的必需,長期坐在公仔箱前看完一齣又一齣,劇中很無稽的對白會成為不同群體間的對話,報章樂版日日直擊劇情的發展,營造了一種不能不看的氣氛。現在,樂版寫的是韓劇,沒有正式渠道廣播的《來自星星的你》不斷佔據C1頭條,劇情每周追蹤更新,氣勢明顯把港劇比下去。現時,港劇偶有登上樂版,即或被刊出,卻多是被網民恥笑的話題,如永不垂下的眼睫毛,又或是世紀跨樓跳遠等,使人哭笑不得。

而且,電視已經無法再吸引年輕人,開電視只取悅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文中引述當年的調報告,明二十至四十的一群已經離開電視。現在,這現象愈趨明顯,特別網上資源的豐富,年輕的一代多了很多不同的選擇,不少人寧願轉看歐美日韓台等不同國家的劇集,也不選擇港劇。更甚的是,連被為無線長期忠實粉絲的師奶們,現在也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追看其他地方的話題作。即或師奶晚上依然支持港劇,但無疑港劇的吸引力與重要性漸漸降低。

其實,電視難以再成為(正面的)熱門話題、無法再吸引年輕人,開機只為取悅家中的老幼,全都能歸咎於「這邊廂電視節目水準明顯下降,那邊廂觀水準不斷提高。」二十四年前,周華山早就點出這問題,但是直至現在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就如馬傑偉曾經指出商業電視的本質,不是「前線的創作和媒介」,反而是著重包裝,不斷的複印成功的先例。現在,無線的一台獨大,亞視的長期隱形,以及香港電視開台無期都是不爭的事實。而無線早就建立其基本的觀眾層,有了慣性的收視,即或節目容如此不堪入目,依據保持一定的收視,劇集質素下滑是無可避免的。

低收視固然是問題,但作者提到:「正叫人擔憂的非收視率,而是電視的社會意義。」當時,他所指的是電視不再有魅力,劇集純為消磨時間,影響力逐漸減退。然而,這一刻,電視的社會意義更得探索,特別這幾年,電視變成維穩工具,特別是所謂的資訊性節目。正如又再度成為話題的《東張西望》。這一年多,簡介生活新知、時事熱話的《東張西望》,成無線新一代的維穩機器,先後以剖析時事為題,抹黑碼頭工運,以及香港電視。當《西遊記》被熱烈的攻擊時,又派出不同藝員日日洗腦,大讚《西遊記》。而這星期,節目甚至出之前中風的劉家輝師傅重遊電視城,強逼師傳擠出笑容,又派出藝員硬賣溫情,惹人側目。


八十年代的時候,文化人已宣示香港的電視黃金期過去,但是沒有經歷七、八十年代的一代,現時又把九十年代的劇集當是經典,如早前重播的《烈火雄心》,這是無可奈何。沒有否認無線偶有佳作,但是從最近的爭議看來,電視最大的問題並非單是質素下降,而是其定位、取態失去民心。這樣的話,並非一、兩齣劇集就能挽回觀眾,因為這己從電視的問題,變為品牌形象的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