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5

《風起了》:一代大師的告別贈言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其代表人物。
這一代看動畫的,無一不看宮崎駿。宮崎駿這三個字,從一個動畫大師,蛻變成一個保證。他製作的動畫,幾乎都成為了經典。熟悉的畫風,瘋狂的想像,帶著觀眾穿越了不同的時空與旅程。每齣作品時,觀眾有如《千與千尋》的千尋一樣,從現實走到隧道的另一端,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奇幻世界。這一次,宮崎駿宣布引退,不再製作長篇動畫作品,《風起了》頓時成了最後一條通往宮崎駿幻想世界的隧道。
作為宮崎駿的告別作,《風起了》的確與別不同,改編自堀辰雄的小說《風吹了》與戰鬥機設計者崛越二郎的故事,是宮崎駿首次以真實歷史人物作為動畫的題材。正因為有著真實人物的框架,這一次隧道的出口不再是以往那種虛構的想像世界,宮崎駿放棄了天馬行空,回歸了現實,與一眾影迷說著最後簡單而深遠的告別贈言。
「風起了,也要努力活下去」是崛辰雄翻譯自法國詩人Paul Valéry的《海濱墓園》(Le cimetière marin)的 ’Le vent se lève!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而寫於小說的佳句。這次,宮崎駿將金句套於告別作中,貫穿了整齣電影,是他對觀眾最直接的勸勉。起初讀下去,立下未必明白,看完電影以後,意思卻明顯不過。「風起了」的風,不是指最常理解的風,而是解作「困難」、「阻礙」。經此解釋,一切變得易明。
在電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風起了,也要努力活下去」,甚至一開始也特意在螢幕中打出這佳句。宮崎駿的心意也變得清楚,而在故事中,他也以三個角度說明「風起了」,勉勵觀眾。從故事而言,「風起了」是菜穗子對崛越二郎的最後囑咐。菜穗子患有肺結核,病情日差,有著隨時離開的可能,她借這句對二郎作出提醒。其實,早在他們相識的一天,二郎的帽子在火車被風吹走,站在後面的菜穗子剛好接著,菜穗子說了一句「風起了」,二郎接著朗讀下句,這浪漫而特別的邂逅,後來回看,卻是一種預示,說明二人的路崎嶇不平。這一句,正如菜穗子的心意,提醒二郎(與及其他認識她的人),即使她有一天離開,他(們)也要努力生活下去,不要因此意志消沉。
除了故事表面的意思外,「風起了」也是宮崎駿對國家的一種的寄望。開場不久,背景便由二郎的童年,躍至1923年。那一年,對於日本來說,是災難性的一年,發生了是日本戰前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 關東大地震,官方統計超過十萬人罹難,引起的火災亦毀壞了超過44萬幢建築物。而宮崎駿接受訪問時亦曾表示,完成關東大地震場景的漫畫劇本的翌日,日本便發生了311地震。若以這角度再看「風起了」,這無疑是給國家的一種鼓勵,期望日本如電影中,不需數年,便能回復原狀,倒塌的建築物再次被興建,技術雖然大幅落後,但人民沒有放棄,踏上考察之旅,意圖拉近與強國的距離。這是宮崎駿很溫柔的提醒,無需壯懷激烈的口號,但藉電影提醒即使國家再次面對威力強橫的天災,人民依然能夠努力活下去,再次邁向進步。
最後,這是最具爭議性的角度,也為《風起了》增添了很多爭論的角度,便是主角崛越二郎的夢想。從小,二郎便夢想成為一個飛機的設計師,夢中多次與偶像卡普洛尼相見,傾談對飛機設計的念頭。長大以後,他如願成為飛機設計師,在那年代,飛行旅行依未普及,加上各國政治關係緊張,飛機不是用以民航用途,而是成了戰爭的工具,二郎曾在政府工作,成為戰鬥機的設計師。這樣的故事背景,引起了不少輿論,有人批評他支持戰爭,或是以動畫糖衣包裝戰爭事實,撇除政治上的責任。
然而,崛越二郎,至少在宮崎駿的筆下,不是一個好戰者。從小到大,他的夢中,飛機都是用來載著群眾,一家登上飛機,享受飛行的樂趣,當中充滿歡笑,與其他乘客揮手示好,而不是戰鬥力驚人的戰機,以殺敵為目標。而且,如二郎所言,他所設計的戰鬥機,沒有一架飛機曾經回頭,全都葬身於戰場之中,這是一種唏噓,也是一種痛苦。雖然電影中沒有明言二郎的取態,但是藉著他的夢境中的期望與現實的差距,宮崎駿的立場顯而易見。而「風起了」,是宮崎駿借著二郎提到戰爭的破壞,對一個醉心於飛機設計的人的一種壓迫,也是他斥責戰爭為破壞人類的夢想的阻礙。
宮崎駿的告別作,沒有了移動的城堡,沒有多次客串的煤碳球,也不再呈現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場口,轉移談令人只能咬緊牙關面對的現實。對於影迷來說,這也許很不宮崎駿,也對無法再闖入這位大師幻想世界充滿無奈,但是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天馬行空,宮崎駿也許最想留下的,始終是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現實。這是一代動畫大師的細心,對社會的關懷,藉《風起了》對觀眾留下一句輕聲的叮囑:「風起了,也要努力活下去」。他不只要當一個普通的動畫家,而是一如以往,對社會議題、對人顯露出無限的關心,這才是宮崎駿動畫中的核心。
原刊於《評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