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白宮管家》(The Butler):有一種抗爭,很低調



曾經,黑色膚色是一種記號,最為低賤的象徵。

回頭一瞥,那種日子,只是幾個十年以前的事。那時候,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南非抗爭,因「密謀推翻政府」被囚;同期的美國,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最終被槍殺。這班抗爭者,站在運動的前線,名字被歷史記錄,但有一班人,他們站在後排,談不上抗爭,卻在低調之間,默默改變了社會。
改編自前白宮第一黑人管家Eugene Allen的經歷,《白宮管家》(The Butler)的主角Cecil Gaines (Forest Whitaker),寂寂無聞,卻在權力輪換更替、黑人民權運動鬧得最熱烈的時候,在白宮渡過了34年,見證著歷史與時代的轉變。電影以Cecil在白宮工作為主軸,他的大兒子Louis (David Oyelowo)在外推動民權運動為支線,透過Cecil的視點,講述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抗爭」。
第一種抗爭,是搞革命的,也是現眼於人前的抗爭者。他們不滿現況,繼而走上街頭,進行具顛覆性的行動,激起大眾對議題的關注,正如Louis和他的同伴。他們聯群結隊,有組織地以非暴力的方式抗爭,如在快餐店的白人區域靜座、乘坐自由巴士(Freedom bus)去聲援其他地方的行動。這種抗爭,破壞了約定俗成的秩序,必然招來無數反對,如被白人毆打、被三K黨攻擊、被警方拘捕,甚至惹來殺身之禍。
他們的訴求,比社會走得更前,所以在大眾的眼中,這班人是滋事分子,有的被捕,有的被槍殺,但正如撰寫《抗爭者》的許知遠曾說「他們今天可能是失敗者,誰又可以否定,在歷史長河中……會有其他人因他們而成為抗爭者。」的而且確,馬丁路德金離世以後,繼承者繼續,他們的抗爭,成功吸引了白宮的關注,最終以行動游說了一任任的總統,作出了幾個劃時代決定,為黑人爭取了一項項的合理公民權利。
第二種「抗爭」,顯然低調得多。這一班人不會走上街頭,對行動抗爭顯得抗拒。他們「抗爭」的方式,只是堅守崗位,在自己能力所及的地方,發揮影響,就如Cecil與其他白宮管家。他們在工作上盡忠,以表現說服他人,默默地改變了總統們對黑人的觀感,並憑著其表現,為黑人員工爭取與白人同工同酬,以至其他晉升機會。
在主流的抗爭路上,他們大多缺席,但在與他們有關的地方,卻必然亮相,為大家提出訴求。他們只求做好本分,再於能力所及的空間,為著少數人的福祉謀算。他們的努力,不被公眾認知。然而,他們的表現,卻能改變他人,間接推動社會進步。
電影有一幕,鏡頭在白宮內外輪換交替,一邊是Cecil與一眾管家,忠心地招呼在白宮進行宴會的賓客,氣氛和諧;另一邊是Louis與同伴們,在餐廳的白人區靜坐,進行抗爭,被維護白人權益的份子吐口水、用熱咖啡潑面,最後更被警方帶走。一般看來,白宮的飲宴,與餐廳的靜坐,毫無關連,然而,透過剪接,導演呈現兩種「抗爭」的模式,一種以現實行動,是推動民權發展的主因,另一種在工作崗位盡忠,以表現說服他人,並且肯定了雙方的貢獻。
在爭取訴求的路上,有些人面向公眾,站在前線,透過不同的抗爭手段,讓群眾看見另一種的可能,以性命為籌碼,冀望喚醒他人;有些人站在後方,在所屬的群體,以他的方式作見證。在歷史的名冊上,前者是英雄,受萬人記念,後者無名無性,不值一提。然而,電影說明,有一班人的力量看似微小,影響亦未必彰顯於人前,但是同樣不可忽略。抗爭,說到底,就是以自己的力量,改變別人,而改變卻不只一種方式。


原刊於《評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